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重视教学预...

重视教学预设,把握课堂生成

2015-10-30 收藏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相对“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其次,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能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要确定学习内容的目标、学生的学情,以及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引申,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学生这些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在“粗”和“精”上下功夫,“粗”的目的是各环节不宜过细过密,课上得“大气”一点,“精”选择的目的是材料选择具有较强的思考性。

生成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能让我们的教学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智慧。

一、开发生成资源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例2 :“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就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正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他们的需求,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二、寻找生成时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通过摆小棒探讨算法,然后交流算的过程。

生1:先摆11根小棒,拿走9根,还剩2根,即11-9=2

师:如果不让你们摆小棒怎么办?

生2:可根据想加法算减法。如:11-9=?,想:9加几得11,9+2=11,所以11-9=2。

生3:老师,为什么做减法要想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减?

师:同学问得好,请同学们试一试,想一想,看谁能发现与前面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4:1-9不够减,从10里减9,10-9=1,1加上原来个位上的1得2,即11-9=2。

生5:我的方法比他们还简单:把减数9分解成1和8,11-1=10,10-8=2,所以11-9=2

生6: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四个都不一样,但我认为也很简单。我这样想:11-9先把减数9看作10,11-10=1,10比9多1,多减了1,再从得数里加1得2,所以11-9=2。

教师说的“如果不让你们摆小棒怎么办”这句话,将自己的教学预设顺利完成,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预设,从而就有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有矛盾的困扰,无言的沉默。有聪明的机智,更有不服气的反诘和问题解决后喜悦的笑容。这样才能凸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三、留足生成时间

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要因为和老师的表达有分歧时,怕浪费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从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去理解、去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知识的发生、拓宽,应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当学生学习“可能性”一课后,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小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0个球,分为红白两色,但红球、白球的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是摸到红球,只有第五组同学说,我们摸到了白球。这时,教师说,你们每组盒子里都是红球6个,白球4个,共10个,在红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此时,第五组一位学生大叫:我还想试一试,看是一种什么情况。教师听后,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就让你再摸几次。结果,这位同学摸了9次,摸到红球7次,白球2次,并要求这位同学说体会,说想法:在红球多白球少时,摸出红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教师趁热打铁,再次引导,像第五组发现的那种情况,这是什么现象。学生齐声回答:是很偶然的现象。接着,教师再次拓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很偶然现象”。

课堂上,教师不是选择逃避或强制学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再次进行摸球活动,以事实为依据。第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强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通过教师的引领,使课堂中生成了有价值的信息。

四、加强生成指导

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学中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生成的有效资源。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并涂上颜色。“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教师语音一停,很多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的高处贴去,但只有一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把自己折的也贴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不是”的叫喊声。此刻,老师和蔼可亲地走到折错的同学身边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了,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同学的声音很轻。老师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教师说:你知道自己折了一个,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教师一边指着黑板上折出的,一边说,大家看看黑板,怎样在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呢?

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和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老师用肯定的语气说,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它的大小也与一样大。”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 、 、 ……一个个分数不断报出来。“老师,我们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一样大”。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传递信息的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教师胸中要时刻装着学生,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