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收藏
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把握第五单元义务教材的特点,必须把整组课文研 读,搞清编者的意图、基本训练的主线及其重点。这样,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依据,教师的施教才会卓有成效 。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 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 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 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 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 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 ,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 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 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 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 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 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 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 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 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 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 、“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 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 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见》中的诗 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实际上是含着因果关系句式的简缩:(因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 闭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节的诗句,都含有假设关系。
(2)适度渗透段的概念。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学期是低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本组教材又处 于本册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训练的完整性的需要,编者在本组教材适时适度地设计了一些关于段的训练项目 。虽然只是“渗透”,但却为中年级步入系统的段的训练打下了基础。古诗《所见》描述的是一个小场面,在 这个场面中有人物的动作:牧童“骑”黄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意欲捕鸣蝉”;还有人物的神态描写 :“忽然闭口立”。课后习题2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借讲述诗意,让学生练 习完整地转述这个小场面。这个练习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鹰》课后习题1是“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课文2~3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 ,暗示着编者意图:渗透意义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第3题:“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 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将诗2、3、4、5节融合起来再进行提炼,才能归纳出诗介绍的4种辨别方向的方 法。这实际上又是在进行意义段的训练。“基础训练”中的“说话”训练题,要求学生把一段排列错乱的句子 根据图意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既含有理顺句子关系的训练,又含有段的训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本组教材编排体系,既注意到了词句训练这个重点,又兼顾到向段的训练过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阶段性,又 考虑到了教材的连续性。
二、教材的特点把握住了,教学过程的构思也就有了依托。构思教学过程总的原则是科学、充分、合乎实 际。怎样体现这个原则?
第一,环绕主线施教。
本组4篇课文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教学过程须围绕这条线去设计。
(一)凭《所见》以“诱情”──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图入文,初解诗意。先指导学生看图。看上图,判断诗所描写的环境、季节,要注意大树干上的知了 。看下图,推测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导学生借助诗标注的拼音,试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弄 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词句,体察诗情。先通过词语比较,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的特点。牛──黄牛(写出了颜 色);蝉──鸣蝉(写出了声音);立──闭口立(写出了神态)。再通过调换诗句顺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诗句间的因果关系:[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最后,结合画面,展开想象 ,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意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诗句省略了的内容补述出来。
3.反复吟咏,循句入境。可先让学生边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再自由地练习 述说,最后,教师放映活动幻灯片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看幻灯片以“诗人”的身份讲述《所见》,吟咏《所 见》,背诵《所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练习中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爱”,进而转化为观察大自然的动 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蜜蜂引路》要重点教好列宁的话:“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找出列宁观察蜜蜂的线路,探究花丛、花园、房子与蜜蜂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学《草原上的鹰》和《要是你 在野外迷了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之所以知道鹰能带来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为自己判别 方向,都是因为人们长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4篇课文教学结束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以加 深学生对训练主线的理解。要讲清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就要认识大自然;观察和思考是我 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自然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阅读教学要发挥这种长处,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课文和理 解课文。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 ,学生最终要建立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这种抽象思维发展。 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草原、鹰和人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小朋友见过鹰吗?谁能说说鹰是什么样的?鹰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鹰虽然 是一种凶猛的飞鸟,但它对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板书“草原的”)就利用 鹰(板书“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2.借助拼音,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答不懂的词语。
4.熟读课文,讨论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审题。课题点明了鹰特定的生活环境──草原上。
2.抓住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段。
(1)先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信息”一词,理解这句话涉及到的三种事物间关系(草原、鹰、生活在 草原上的人们)。问:课文介绍了鹰给人们带来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读前文)
(2)学习2~3自然段。①默读第2自然段,问: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句讲 朝霞满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鹰飞,说明天气要变。第二句讲天气变坏的具体过程。在这里,一要抓住表示时 间的词,让学生梳理天气变化的过程;二要着重理解“消逝”、“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 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看”的角度写的。②指导朗读。要语气连贯,一气呵成,读出坏天气来势凶猛 之状。③学习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话,第一句是从“看”和“感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听”的角度 写;第三句写推断结果。要重点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不时传来”、“长鸣”等词语。④指导朗读。要读 得舒缓一些。⑤回答课后习题“3”中的(1)题。提示学生将2、3自然段连起来思考回答。还可将2段和3段内容 作比较,训练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两段是时间不同(早晨──晚上)、鹰活动情况不同(不 见鹰──听见鹰鸣)、天气不同(由好变坏──好天气)。
3.根据课后习题“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词语。着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许……”都是表示假设关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 子,但在这里讲的是肯定的意思。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点”;“一座 村庄”代表找到人家。连在一起,说明迷路人在鹰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3)指导朗读。启发学生体会人在迷路时的焦急、担忧的心情和发现鹰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读出这种感情, 有利于深切体会鹰的作用。
4.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词语“首先见到”、“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和句子“如像发现……又好像在欢迎 ……”进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5.总结全文。可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鹰果真能预报天气,指引方向吗?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实际上是不能预报天气变化的 。但由于人们长期观察,掌握了草原上气候的变化与鹰之间的必然联系,熟知了鹰的生活规律,所以利用它为 人类生存服务。
(2)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鹰,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信息,使学生知道鹰对人类 生活的作用还有许多,有待人们去观察、去探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练习朗读课文;分析、记忆生字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拓展训练的空间。
观察自然的训练不能仅靠语文课堂。教师应确立大的语文教学观,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训练的延伸,把观 察自然的训练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强化观察兴趣,增加实践机会,加快能力的形成。建议教师介绍一 些人们利用自然规律的书报,让学生朗读,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成年人调查访问,了解类似的知识,如,你 还知道哪些人们利用动植物了解天气、辨别方向的事?调查访问后再到课堂上互相交流。
精选三年级奥数不同的选法习题及解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沪教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奥数题羽毛球比赛
沙漠探险六年级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青岛版本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运球游戏》一年级奥数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精选五年级奥数数字卡片习题解答
优秀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15年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青岛版本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
五年级数学分解质因数 教学设计资料
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设计资料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天天的年龄》三年级奥数试题及解析
小学六年级奥数停车场习题解析
2015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规律排列奥数题习题解答
小学二年级一条街奥数题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