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收藏
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科间需要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数学向来以冷面孔(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冰冷的美丽”)示人,既听不见“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绿肥红瘦”。其实“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华罗庚说:“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缺少数时难入微。”由此可见,“数形结合”给数学带来了直观形象,如果采用“数文(学)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许多精美的文学作品中,处处散发着“数学的芳香”。譬如,以《海上日出》这篇散文作为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创设课堂情境,既能避开数学的枯燥,将抽象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借用文学意境“海上日出”来呈现;又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中,笔者就是以它导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的。首先,我让学生诵读《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学生诵读的同时,我辅以视频课件,读完后,我顺势提出一系列的问题:①观察并想象从“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了海面”这一过程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并尝试画出这些图形。②观察所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③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这几种位置关系吗?……这样,一步步实现了文学与数学的渗透整合。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抒情散文的同时,也进一步享受着数学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完全可以挖掘有效的文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严谨的数学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在充满文学色彩的数学课堂中体味“数学无处不在”。
笔者在讲解《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精心筛选电影《刘三姐》片段:地主莫怀仁请来三个秀才,同刘三姐和乡亲们对歌,罗秀才摇头晃脑地唱道:“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么分得均?”刘三姐镇定如常,向舟妹眨眼示意,舟妹心领神会作答:“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欣赏精彩电影片段后,我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影片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生在“看电影”、“找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睛”欣赏“文学作品”,用“数学的视角”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七讲 和倍问题
小学三年级学生趣味数学测试试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五讲 归一问题 习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五讲 综合练习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三讲 巧求周长习题解答
三年级奥数(下)第九讲 和差问题 习题解答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四讲 从数的二进制谈起习题解答
三年级奥数(下)第八讲 差倍问题 习题解答
小学数学第五册期末试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七讲 和倍问题 习题解答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
【期末试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六)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一讲 鸡兔同笼问题习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六讲 平均数问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九讲 和差问题 习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四讲 从数的二进制谈起习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讲 年龄问题 习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3)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 习题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讲 年龄问题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奥数(下)第八讲 差倍问题 习题
三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第五册期末测试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五)
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减法
三年级奥数(下)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 习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汇编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