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说探究性学习“特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说...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说探究性学习“特性”

2015-10-30 收藏

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应运而生的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趋势。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者渴望的状态,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但如果滥用情景教学,不分内容,不讲类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话,游乐园,动物运动会……”,则使数学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形式丰富,但华而不实,思维肤浅的课堂。夸张的情境使学生游离于主题之外,原本的数学味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创设本身的意义。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否则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滥用。

二、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

四、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每个学生的学具不够,肯定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同样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学习任务、学习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合作探究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维上的合作。因此,教师应在理解算理、寻找规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方发、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构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三大目标的同时,也要确定发展性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民主性,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