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探究性学习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谈谈小学探究性学习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谈谈小学探究性学习

谈谈小学探究性学习

2015-10-30 收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探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让学生的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我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尝试先让学生说出已学过的有周长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已学过的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接着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他们探究计算长方形的方法,并提示学生能否找出一种最简单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在合作讨论中归纳出了“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这三种方法,在不断的比较中不约而同地选择“(长+宽)2”。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学生们体验成功后的笑脸中,我感受到:教师要承认并相信每个学生身上潜藏着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想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由的发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充分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不失之为一个极好的突破口。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曾这样尝试过:“同学们,请你们随说一个数,老师便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们见老师说提那么神奇,都跃跃欲试。他们从开始举的二、三位自然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笔者准确判断出来了。此时,学生们被老师对答如流的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地好奇、惊讶——老师怎么这么厉害,一定有什么秘诀。都一个个开始要求笔者告诉他们“秘诀”,如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的热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

三、营建学习的探究条件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营造一个有利条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这些图形的特征,从中引导他们认识到:有的图形是对称的,有的不是对称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几条甚至更多条;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动手再剪、折、画出各自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比赛,以对“轴对称”的特征的认识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正因为有了这些感知材料的充分准备,学生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活动的空间,多了探究的机会,多了份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去学会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进行探究问题。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学生面对手中的圆片,不知道怎样得到它的周长。正当处于学生们困惑中时,我组织他们小组内一起合作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想办法知道圆的周长,学生开始了在互动、互助、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探究学习。

……

生1:我把绳子在圆上绕一圈,然后把绳子拉直在直尺上,测出它的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在圆上先做一个小小的记号,然后从这个记号开始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测出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3“老师,在黑板画的圆怎么用绳子绕?那个圆又怎么在直尺上滚呢?”

师:对呀,用绳测法、滚动法测量的圆的周长有局限性。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你们探究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

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复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