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收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猜想——论证的方式
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猜想、论证。
⑴分组讨论,进行猜想。除法和分数都有各自的性质,而比又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是不是也有性质呢?
⑵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⑶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⑷学生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发现的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所提高。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采用如下呈现方式:
⑴启发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呢?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⑵学生实验: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做的?现在呢?让学生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要求分组实验。
⑶交流实验结果。
⑷得出结论: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讨论——归纳的方式 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脑中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把知识呈现给学生。
投影出示:
⑴ 32=6 ⑵ 320=60 ⑶ 3200=600 ⑷ 3400=1200
⑴提出讨论问题: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
②从上往下比较,第⑵、⑶、⑷式与第⑴式比,其中一个因数没有变,另一个因数分别怎样变化?积各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观察讨论。
⑶引导学生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四、争论——统一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趣高涨,营造出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进行如下设计:
⑴复习旧知,唤起回忆。你学过哪几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⑵学习新知,诱发“争论”。怎样比较4/5和6/7的大小呢?讨论时,学生展开了“争论”。甲说:因为这两个分数分母不同,所以我先通分再比较;乙说:我认为把它们的分子变成一样,比较起来容易些;丙说:我认为1-=,1-=,因为,所以。我觉得这样比较更容易。
对于上述几位学生的比较方法,教师在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⑶共同归纳,达成统一。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很多,一般先通分再比较。有些特殊的分数也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这样比较起来更方便。
2009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30
高一数学3.5.2对数函数(2)课件
高二数学《瞬时变化率》PPT课件
宣武区高三文科数学第一学期期末
高三数学两角和与差二倍角公式课件5(三)(理科一轮)
2009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09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求和课件
山东省烟台市2011届高考模拟卷(数学文)
高三数学课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
2011高考数学复习课件:函数的解析式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第3课时方差
成都七中2013级高一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07年抽样测试高中数学理
高二数学第二册下学期同步练习题(34)
苏教版选修1-1高中数学平均变化率课件
2004年高考数学归类函数基础题(待整理)
高中数学导数的背景 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瞬时速度课件
高二数学距离复习课件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数学(文科)试题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题四
高一数学函数测试题
高三数学两个原理课件1(理科一轮)
2010年江苏南昌高三数学二模试卷及答案(理科)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理科课件第十一讲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杭师院附高04学年高三数学试卷(第三次月考)
2011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往年全国高考数学汇编数列答案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题三
2012黄冈中学高三五月数学(理)模拟考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