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2015-10-30 收藏

1.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教师领说、学生再说。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如,学生看着思维图式,完整地叙述计算。是学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地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如教学数学第三册第5l页例8之后处理”做一做”第一题时:

先弄清题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8个△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上,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第一次,我是从8个△中拿出4个每堆放一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每堆再放一个,所以84=2,这个算式表示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第二次我是从8个△中先拿出2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一共放4堆,所以82=4,表示8里面有4个2。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得真好!大家都像刚才那样互相地说一说”。只见同桌的同学互相检查,说得可热烈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