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

2015-10-30 收藏

——研读《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的感与做

内容提要:

本文叙述了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自己的收获所在,即:明白了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学习的感受,重点说明了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二、动手操作化难为易。我们的指导应尽量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从实践中明晰数理。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表示了将以《北京教育丛书》为伴、为友、为师,学其文,领其意,向那些优秀的教师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

吴正宪老师著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论述了作者以科研促教研的教学改革历程。书中总结了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成功经验,并以生动鲜活而有说服力的教学实录和专家点评,向读者展现了作者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务本求实的教育思想和科研思路。尤其是论述这部分内容使我感受很深。

首先书中论述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有理论、有实践,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科学实践证明: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啃书本,不会动手实践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发明创造。吴老师指出:过去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要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演示操作,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由地探索、发现、创造。现代数学理论很强调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做数学的方法绝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主动地去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其次,吴老师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总结出了两点感受,即:一、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生物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有特定的区域同人的有关部位相联系,其中与人的双手有联系的特定区域占人整个大脑皮层的三分之一。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开发学生双手的功能,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以促进大脑潜能的挖掘。二、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加数学教学实验活动,使孩子们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这些恰如其分的阐述,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我受益匪浅。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活动,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从直观—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出现在教学中,注意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掌握知识。正象吴老师所说的:。

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我也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从红领巾、小队旗的形状等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说:这根小棒太长了,那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换掉,你们能搭吗?”学生们互相讨论,结果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搭一搭,激发学生对三角形认识的兴趣和想象力,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数学是学习科学技术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真理,科学性十分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单凭抽象的概念、推理或公式去赢得他们学数学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来说,深奥感更多是由于脱离实际的数学教育所造成的数学与学生的隔阂。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因此,我们的指导应尽量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从实践中明晰数理。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领悟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每排摆4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摆3排,摆1层,就拼成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这时木块的总数是:431=12(个),它的体积是431=12(立方厘米),照上面的方法摆2层,就拼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这时木块的总数是: 432=24(个),它的体积是:432=24(立方厘米),接着教师提问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这一规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从而学会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掌握了计算公式后,先练习一些对应的题目,如: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己的家里面,什么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许多学生点出了冰箱、衣柜等东西,这些东西的长、宽、高一目了然,让学生量出相应的长度,根据公式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当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模仿性操作和定向性操作的训练,当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后,设置以下思考题:1、动手剪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通过操作求出它的内角和。2、你能通过操作求出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针对老师设置的思考题,经过认真思考,结合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先设计出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即把一个任意的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和是2个180度,也就是360度,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就把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又迁移到求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上来,很快就得出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个180度,任意六边形的内角和是4个180度。

学生们再进行创造时,操作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展开丰富想象、反复尝试操作得出的,所获得的知识会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吴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时时指导、帮助我。它使我懂得了许多理论知识,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它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它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告诉我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今后,我仍将以《北京教育丛书》为伴、为友、为师,学其文,领其意,向那些优秀的教师学习,在数学教学的改革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