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认识”案例分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克的认识”案例分析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克的认识”案例分析

“克的认识”案例分析

2015-10-29 收藏

课前设想: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的有关问题,也明白要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的质量概念。本课也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特别选择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堂实录:

师: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质量是多少。

生1:一块肥皂有100克。

生2:这块饼干重40克。

生3:小包装榨菜净含量15克。

(师板书100克,40克,15克等。)

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好吗?

(生认真用手掂着,互相议论着)

师:(拿起一没有写出克数的糖)大家估计一下它有多重?

生1:一粒糖有2克重。

生2:我认为一粒糖只有1克重

生3:我想一粒糖比2克可能要重一些。

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知道一盒喜糖有多重?

生:看包装盒上标出的质量是24克。

师:现在知道一粒糖有多重了吗?

生:一粒糖有3 克。因为24 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 每个学生都分到一粒3 克重的糖,,在认真地掂者,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在感受着)

师:你估计一个2分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

生1:一个2分硬币重2 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了一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1 克。刚才我掂着一粒糖比一个2分硬币重多了 。

师:拿一个标准来比较这是一个好办法。几个2分硬币和一粒糖一样重?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大部分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里学生都认真地想办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也有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是4个硬币和一粒糖一样重,一个硬币1克不到一些。

生2:1个硬币。

生3: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争论不休。)

师:(指着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们用橡皮、尺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粒糖,平衡了)

(还没等他说完)生2就站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起来,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

师一边赞许地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学生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称。1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1克很轻的。

生2:克是很小的质量单位。

师:现在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克重吗?有几种办法?

生:我的橡皮大约有6克。

师:你用了什么办法?

生:我用手掂一掂。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生:用秤来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是8克多一点)

师:相差比较近的。

生:一把尺15克 。(验证17克)

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秤一秤等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好本领。

师:请小朋友开展寻找克的活动,可以在校园里、家中、商店里,寻找那些东西用克作单位,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在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

1、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1粒糖的质量等,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的质量概念,体现了有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都是小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是小朋友熟悉和感兴趣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虽然都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质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悟物体有多少克重 。教师做一个组织着、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感受。主要体现两个层次:(1)从已知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好办法估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对克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3、自主探索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用直尺和橡皮来作天平称物体重量,是一个可喜的创造。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