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收藏
高考数学特别强调是基本概念、基本计算方法、基本数学思想,以及解题的技巧、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解答高考数学题时要处理好如下五点:
一、处理好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二、处理好“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和逻辑关系颠倒,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再如去年第17题解斜三角形时的计算和推理不严谨,许多考生“心中有数”却表述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
三、处理好快与准的关系
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如去年第20题为应用题,此题列出求概率的式子并不难,但是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把数据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四、处理好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五、处理答题过程的细节问题
高考数学答题前,拿到试卷后,心情一般比较紧张。此时,可以做以下几件事:①通览全卷,了解全卷有几道题目,几种题型,每道题目占多少分;②明确各题的难易情况(为后面实施正确解题策略做好准备工作);③稳定情绪,树立信心(暗示:题目简单时不要“大意失荆州”;题目偏难时“别人会的我更会,别人不会的我争取弄会”)。
《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我教“7的乘法口诀”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处理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7课时)
《认识时间·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以美寓真,互动生成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8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对称、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简单的组合》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