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收藏
各位同学:
很荣幸在这里分享我在高一这一年的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并不难,其实就是按规律做题而已。如果我们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老师看了几眼,也会说这道题应用某某方法去做,好像想都不用想,让人惊叹。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出题的人就是按规律出题的。所以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不用怕了,关键就在于找规律。
首先是知识,规律的基础。用最少的东西去证明最多的东西,那些最少的东西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深刻掌握了那些最少的东西,一橦知识大厦便可以建造起来。基础知识都在课本里。因而,首先必须掌握好课本的知识点。有些东西就是前人定出来的,并被世界公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便只好接受,并消化。所以,有些时候没办法,只好死记了。当运用多了,便灵活了。熟悉串通了知识,便夯实了找到规律的基础。
真理可以从实践中获得。在各种各样的题中,找到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比如说,证明一些平行,垂直的几何题,似乎每次找到了中点,连接,便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规律。我们可以从练习册,课本的例题中熟悉总结。还有一些经典易错题,更是要重点留意。如果例题只是看一看,丝毫不重视的话,考试时速度方面便大打折扣了。一道题往往有好几个知识点堆在一起,只要循规蹈矩逐个击破,也就搞定了。规律越来越多,就像有更多的钥匙,面对各种各样的锁,也就不怕了。
可方法规律一多,面对题就不知用什么方法了,这就说明还没有根本地掌握方法。这时就要把例题再拿出来,自己再做一遍,直到“哗”一声恍然大悟。有时适当地结合条件,也可以快速地找到方法。这样又可以总结出一条大规律,便是不要死钻牛角尖,这种规律一不行,就马上换下一种,让思路转得快一点。而坚持到底反而可能失败。
总而言之,出题者肯定为你留下一条路,通过规律,可以找到它。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后路,去寻找一条更好的新路。如果失败,就走后路。题目是死的,人是活的。
题会做了,但也不一定做得对。往往不是计算出错,就是忘记定义域。所以,这又成了另一种规律。以后一看到求值域,条件反射地想到定义域,就不会错。这些规律每个人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弱势来确定,并铭记于心。计算的粗心,是很棘手的,有时就是害怕出错,在一道题上迟疑不决,最后导致考试时间不够。为了克服这老毛病,一定要丢弃计算器,靠自己的手和脑来计算。不要怕大数,用心去算。手算多了,命中率自然就提高。
规律是靠自己总结的。别人给你总结好了,你要再总结一次,因为这样,它才能成为你的,我们的数学就建立在以前数学家总结的规律上。熟悉它,掌握它,再去加上我们的一笔。
谢谢大家!
2017-018学年六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教研发言 以“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为例,浅谈应用意识
取舍 转化 融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授课反思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之核心:“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 关于目标的叙写
优秀课例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再教设计
2017-2018学年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故事 如果我是老师
2018年数学教科研组春学期工作计划
教学心得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教学工作反思 学习中数学纠正错题的益处
2017-2018学年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上学期工作总结
中专数学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六年级数学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2018春季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叙事 一起读试卷
教师反思 孩子们的改变就在老师的几句表扬中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让数学课堂更高效》读后感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老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PPT课件公开课教案板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微课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培优补差的措施
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原则和策略
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好的教育是让人重新完整——全景式数学教育西安专场活动心得
《百分数》听课反思
2017-2018学年小学低数科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学科自主评价方案
中职数学教育中的美育
四年级数学寒假实践作业总结
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评价总结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