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收藏
2015年是安徽省进入新课程改革高考的的第5年,处在由大纲高考到新课标高考的过渡的后期,今年的数学试题明显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稳定与创新并存。
今年安徽省高考数学卷较稳定,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题型结构稳定,两年来一直是10道选择、5道填空、6道解答的结构,而且与课改前的试卷大致相当;二是赋分设计稳定,选择、填空题仍是每题5分,解答题共75分;三是考查的内容稳定,注重考查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数列,统计与概率等。
虽然平稳是主流,但在问题的情境和设计形式上也不缺创新的亮点。一是大题顺序有所调整,前几年的高考数学卷解答题顺序基本稳定,即三角、概率、立体几何、函数、解几、数列。而11年文科的大题顺序是:三角,解几,函数,立几,统计,数列;理科则是函数,立几,数列,不等式证明,概率,解几。二是问题设置形式有所创新,如文21,理18将数列题和三角函数结合,文18突破以往的解析几何考查模式,考查直线相交和交点的有关问题,等等。这样形式比较出乎学生的意料,能较真实的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二、尊重科类差异,实施人文关怀
今年文理科数学试卷的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相同试题和姊妹题比重小,文理相同的试题分值为40分,比率分别为28%,至于姊妹题,只有10分左右;二是文理考查的程度和思维类型显著不同,文科偏重于计算的条理性,大都是基础知识,通性通法,而理科侧重于运算的严谨性,在通法的基础上对抽象思维要求更高些.如文第18题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表在已知公式的情况下完成回归方程的求解,并学会预测,显得实际化;而理第19题是两小问不等式证明,显得抽象化,数学化。这些差异说明了新高考下的试题的确是紧扣考纲的,也是紧承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是在充分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的情况下的尊重现实,这对于树立文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也是对理科学生的一种思维促进,更是对不同科类学生的人文关怀。
湖北省数学初一年级年度期末练习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有理数第一课比0小的数(2)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13课有理数乘除法(1)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8课习题课
初一年级2012
初一数学上册第四章初步教案:几何图形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等式的基本性质
2011-2012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9课有理数加减法(1)
2011-201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B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导学案(冀教版)
苏科版初一年级:线段、射线、直线(1)试题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3课时数轴(1)
2011年12月初一年级数学质量检测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2011—2012学年度镇江市第一学期数学第二次素质调研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11课有理数加减法(3)
初一上册数学第一章教案:丰富的图形世界
2012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有理数
七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含答案)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14课有理数乘除法(2)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概念总结复习(新版北师大版)
建平县2012
苏科版初一年级6.2 角(1)考试试题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7课绝对值与相反数(3)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16课有理数乘方(1)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有理数第一课比0小的数(1)
2012~2013学年南长区期中考试初一年级数学试卷
初一数学合并同类项问题的分类讨论问题
初一(上)数学第二章第5课绝对值与相反数(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