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
收藏
去年浙江卷主要失分点
去年考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基本概念不清。例如理科第1题错误理解集合的并、交和补集的含义;第3题等差、等比数列概念不清;第12题对映射、函数、反函数等概念不能完整理解与运用;文科第17题等比数列定义的三个充要条件及公比概念不清、S1概念不清;第20题概念模糊等等。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方法运用不熟练。例如理科第4题用几何方法求解时P点坐标求错或利用对称点法时中点公式运用出错;第7题没有掌握二项式的通项公式;第11题没有掌握f’(x)的符号与f(x)的增减性之间的关系;第17题很多考生出现错误。文科第21题求导公式写错、闭区间上最值验算过程中往往忽略区间端点的验算。等等。
(3)数学意识差,转化和迁移能力欠佳。例如理科第12题考生缺乏应变能力,不知如何去分析;第15题认识不到这是一个组合问题;第19题不会把线线角转化为相应线段间的关系;第20题不会建立目标函数,利用基本不等式或证明单调性,想不到利用导数;第22题中大部分考生逻辑思维比较混乱,既用数学归纳法,又用直接推理,前后不一致。等等。
(4)空间想像能力薄弱,计算能力差。例如理科第10题平面AA1C1C的垂线找错;第19题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找不到,直角三角形找不到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会作;计算错误较多的有理科第3、6、7、9、17、18、21、22题和文科第4、17题等。
(5)审题不仔细,答题过程中粗心大意:例如理科第2题顺、逆时针搞错而选B;第8题没注意A是三角形的内角而选D;第17题(Ⅰ)中,大量考生出现错误;第18题中随机变量的取值不全、将放回抽样误认为不放回抽样;文科第20题中对(Ⅱ)中的“至少”两字理解不清。等等。
答题细节特别注意
(1)做填空题计算要仔细。因为填空题无演算过程,只有答案,任何错误都将失去全部分数。另外要看清题目要求,准确作答。例如去年理科第15题要求“用数字作答”,但很多考生失分。
(2)计算和证明题,必须写出关键步骤。因为评分标准里有过程分和结论分,没有主要步骤将被扣分,特别是优秀的考生更有可能因答题时跳跃太大以致无谓失分。
(3)有些考生在做计算和证明题时,做到一半做不下去或发现做得不对,就把前面做的统统划掉,这样很可惜,其实就是“划掉”了不少分数。因为前面所做的一些分析或演算步骤往往可以得不少分。所以在答题时,尽量不要空白。当然这不是说答题时不会做糊乱写些东西,而是说要把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尽量反映到你的试卷上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案
多姿多彩的图形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分与合
解一元一次方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案及反思
图形的全等小结与思考(2)教学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2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分一分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3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 计1
用拼图理解乘法公式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5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4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一至三单元教案3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学案
直线、射线、线段 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设计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3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学案
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位置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一年级(数一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