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
收藏
(一)基础题
复习导引: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正整数子集上的函数,函数的图象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集。项an是n的函数,同数Sn也是n的函数,af(n)是复合函数,如下面的第2、3题。等差、等比中项始终是高考(Q吧)拟题的知识点,如下面的第1、5题。在数列问题中,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是重要的思路,如第3、5题。
1.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3+a2004>0,a2003·a2004<0 n="" sn="">0成立的最大自然n是( )
A、4005 B、4006
C、4007 D、4008
解:∵a2003·a2004<0
∴a2003与a2004中必有一个为负。
又a1>0只有d<0,a2003、a2004中才可能有负值,∴a2004<0
a2003+a2004=2a1+4005d=a1+a1+4005d=a1+a4006>0
∴S4006=-(a1+a4006)>0
S4007=-(a1+a4007)
=-·2a2004<0
∴选B
注:本题不同于当Sn最大时求n的值,在审题中注意区别。
2.已知两个等差数列an和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n和Bn,且-=-,则使得-为整数的正整数n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解:∵an,bn为等差数列
∴可设An=(7n+45)gn,
Bn=(n+3)gn
an=An-An-1=14n+38,
bn=Bn-Bn-1=2n+2,(n2)
-=-=k,k为正整数
n=-,n为正整数,719
K=8、9、10、11、13
∴选D
注:若{an}为等差数列,那么Sn=pn2+qn,是常数项为0,关于n的二次函数。
3.已知数列{an}、{bn}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a1、b1,且a1+b1=5,a1,b1∈N*。设cn=-(n∈N*),则数列{cn}的前10项和等于()
A.55 B.70
C.85 D.100
解:某些数列问题经常用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
c1=-=a1+(b1-1)·1
c2=-=a1+(b2-1)·1
c3=-=a1+(b3-1)·1
c2-c1=b2-b1=1,
c3-c2=b3-b2=1
c1=a1+b1-1=4
∴{cn}为c1=4,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S10=85 选C
注:-其中bn是项数,在数列中,项an是项数n的函数。
4. 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n=2,S3n=14,则S4n等于
(A)80(B)30
(C)26 (D)16
解:Sn=a1+a2+…+an=2
S2n=Sn+an+1+an+2+…+a2n
=Sn+qn(a1+a2+…+an)
=Sn+Sngqn=2+2qn
S3n=S2n+a2n+1+a2n+2+…+a3n
=S2n+q2ngSn=2+2qn+2q2n=14
→qn=2
S4n=S3n+(a3n+1+a3n+2+…+a4n)
=S3n+q3ngS1=30
选B
注:这里把Sn作为一个单位,以此表示S2n,S3n,S4n,这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方法。
5.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成立。
分析:用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a1+a2+…+an=a1+a2+…+a19-n不好理解,不妨假定,n=18,这时上面的等式变为:a2+a3+…+a17+a18=0,a2+a18=a3+a17=…=a9+a11=2a10=0,可以看出题目条件中给出的等式是等差中项的变形,这是问题的实质。
若给出a9=0,可以引出:
a1+a17=a2+a16=a3+a15=…=a8+a10=2a9=0
那么应有下面的等式:
a1+a2+…+an=a1+a2+…+a17-n
类比等比数列:
b9=1,b1·b17=b2·b16=…=b8·b10=b92=1。
∴b1·b2……bn=b1·b2……b17-n(n<17,n∈N)
注:灵活运用等差、等比中项是数列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下面的结论有助于这种灵活应用。若p、q、m、n均为正整数,且p+q=m+n,在等差数列中有ap+aq=am+an;在等比数列中,ap·aq=am·an
6. 数列{an}中,a1=-,an+an+1=-,n∈N*则-(a1+a2+…+an)等于( )
A.- B.-
C.- D.-
分析:若把an+an+1看成一项,那么 {an+an+1}为等比数列。
(a1+a2)+(a2+a3)+(a3+a4)+…
=2(a1+a2+a3+a4+…)-a1
∵a1+a2=-,
-=-
∴2(a1+a2+a3+…)-a1
=-=-
-=(a1+a2+…+an)=-
选C。
注:在数列求和问题中,有时可以把几项并成一项,也有时把一项分拆成几项,这是求和中“变形”的一条重要思路.
7.已知{an}是等差数列,{b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a1=b1,a2=b2≠a1,记Sn为数列{bn}的前n项和,(1)若 bk=am(m,k是大于2的正整数),求证:Sk-1=(m-1)a1;
(2)若b3=ai(i是某一正整数),求证:q是整数,且数列{bn}中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的项;
(3)是否存在这样的正数q,使等比数列{bn}中有三项成等差数列?若存在,写出一个q的值,并加以说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a1=b1,a2=b2≠a1→b2≠b1→q≠1
∴Sk-1=-=-
=-=-=(m-1)a1
解:(2)b3=b1q2=a1q2=a1+(i-1)gd=a1+(i-1)(a2-a1)
=a1+(i-1)(b2-b1)=a1+(i-1)(a1q-a1)
∵a1≠0,q≠1
∴q2=1+(i-1)(q-1)
q=i-2,q是整数,
由b1=a1,b2=a2,b3=ai→q=i-2
下面只讨论n4的情况
bn=b1qn-1=a1+(k-1)d=a1+(k-1)(a2-a1)=a1+(k-1)ga1g(q-1)
化简qn-1=1+(k-1)(q-1)
k=1+-1+1+q+q2+…qn-2
若i=1,q=-1,q+q2+…qn-2=0或-1
k=2,1;
i=2,q=0。矛盾
i3,k是正整数。
分析(3)b1=a1,b2=a2,a3=b(n)为所求
由a1、a2、a3成等差
b1、b2、b(n)也成等差
a3=a1+2d=b1+2(a2-a1)
=b1+2(b1q-b1)
=b1(2q-1)=b1qn-1
n3,n=3时,2q-1=q2→q=1与已知矛盾。
n=4 2q-1=q3 q3-q=q-1
q(q2-1)=q-1
q-1≠0,q2+q-1=0,又q>0
∴q=-
即b1,b2,b4成等差。
注:2q-1=qn其中n,q都是未知数,因为n为正整数,所以从分析n入手。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三讲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四讲 带余数的除法 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九讲 “牛吃草”问题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二讲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习题
综合能力训练(一)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三讲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应用题练习一(附答案)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六讲 能被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七讲 行程问题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四讲 带余数的除法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六讲 能被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一讲 简单的抽屉原理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五讲 奇数与偶数及奇偶性的应用 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应用题练习三(附答案)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二讲 抽屉原理的一般表达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五讲 综合题选讲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三讲 染色中的抽屉原理 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一讲 简单的抽屉原理习题解答
行程问题之流水行船练习2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四讲 面积计算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二讲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 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讲 列方程解应用题 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九讲 “牛吃草”问题
行程问题之流水行船练习1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二讲 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例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六讲 能被30以下质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习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四讲 带余数的除法 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五讲 奇数与偶数及奇偶性的应用 习题解答
小学五年级奥数(上)第十四讲 面积计算 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