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分数的本质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分数的本质

2015-10-19 收藏

一、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测量

从数学发展史看,分数产生于人类的测量活动,而且人类认识分数是从认识分数单位开始的。

⑴测量一张三人沙发的长度,如果没有现成的尺子,可以自选一个度量单位,如用一条领带的长为度量单位进行测量,测得三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这条领带长的2倍,即

三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2=2(领带的长)。

量=度量单位量数。

⑵测量一张单人沙发的长度,发现它还不足一条领带的长。怎么办呢?办法是缩小度量单位。把这条领带对折两次,即以这条领带长度的四分之一()为度量单位时,单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它的3倍,即

单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的3=(领带的长)

量=度量单位量数。

在测量单人沙发时,我们用到了比自然数1更小的度量单位(把自然数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是)。

这里,分数和表示不同的长度(量),其中,是分数单位,表示3个,或的3倍。

所以,用分数单位度量一个量时,所得的结果一般是用分数表示的。也可以说,分数是由量与分数单位(度量单位)的倍比关系产生的。分数单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想一想:已知用1为单位度量三人沙发的长时,量数是2,沙发的长是多少?那么用为单位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量数是几?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度是几分之几?如果用为单位去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呢?

下面的表格,同样可以表征上述数学问题:

三人沙发的长度

度量单位

量数

1

2

下面双重刻度的线段,也可以表征上述的数学问题:

经过上述作业,能充分体验量、度量单位、量数三者的基本关系:量=度量单位量数;同时,还会发现:2==。

再想一想:用为单位去度量一张双人沙发的长,如果所得的量数是6,那么这张双人沙发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上面这个数学问题,用线段图表征如下:

二、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二--分物

⑴用自然数1表示1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⑵用自然数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时,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也是分数单位吗?

把8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每份都有2个饼。

如果把2(部分量)作为度量单位,去度量8(整体)时,量数是4;也就是说,8是2的4倍。

如果把8作为单位1,去度量2时,量数是;这个分数描述的是同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它本身不是一个量,当然也就不具有充当分数单位的资格。

所以,同一个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可以用来表示一个量,当它表示量时,它还是计量的单位(分数单位);二是可以用来表示量数,即表示两个量(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事实上任何分数都具有这两种意义。

笼统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个定义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

⑶如果把9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

这个实际问题通常被抽象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9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

解法一:因为1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所以,9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9个,即。算法如下:

94=9(14)

=9

=。

解法二:94=2......1,

14=,

2+=2,

所以,94=2。

上述两种算法,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运算:

14=

量量数=度量单位。

在教材中,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操作得到结果的,但缺乏对操作过程的内涵抽象与概括,使学生不能看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他们的理论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把实际问题中的4个人抽象成4份的时候,其中4的意义,从表示量(人数)变换成表示量数(份数)了。当我们掌握了比的概念后,上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抽象成下面的数学问题:

9与4的比的比值是多少?其中9与4的实际意义都没有改变,它们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量。

解:9︰4=︰1=。

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解释比值的实际意义,即表示每个人分得个饼。

从这个例子,也许可以领略到一点产生比的概念的必要性。

三、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三--比较

两个量的比较有两种图式:一是两个量的差比关系(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二是两个量的倍比关系(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

⑴一束鲜花,其中5朵白花,10朵红花。

如果以白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2倍;如果以红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这里,2和都是量数,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上述量与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直观表示:

测量中的量、度量单位与量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衍变为在比较中的量、基准量、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

量=基准量量数。

⑵按下面的两种方法配制橙汁饮料:

A.4杯纯橙汁、3杯矿泉水;

B.5杯纯橙汁、4杯矿泉水。

A、B两种橙汁饮料,哪种更甜一些?

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一般都有下列两种思维图式:

①求每杯水平均掺入几杯纯橙汁,掺入纯橙汗较多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水的杯数为基准量,求纯橙汁的杯数是水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

解法一:=,=。

因为>,所以>。这个结果说明A种橙汁饮料更甜一些。

解法二:>1.33,=1.25。

因为1.33>1.25,所以>。

②求每杯纯橙汁平均掺入几杯水,掺入水较少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纯橙汁的杯数为基准量,求水的杯数是纯橙汁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

解答这个数学问题也有类似于①中的两种方法,结果是<,说明A种饮料掺入的水较少,因此更甜一些。

综上,从分数产生的三种现实背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分数产生于量的倍比关系。分数概念的核心是量、度量单位(基准量)与量数的基本关系,即量=度量单位(基准量)量数。

因此,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1.分数可以表示量。表示量的分数,它或者是分数单位,或者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倍。

2.分数可以表示量数。量数是以一个量为基准量去度量另一个量所得的结果,它是描述两个量倍比关系的一个数(自然数或分数)。

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又有下面四种类型:

①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

②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③一个量中各组成部分的倍比关系;

④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从类型①和②,可以衍生出百分数的概念;从类型③和④可以衍生出比的概念。

量=基准量量数,这一基本关系有下面两个等价的形式:

①量基准量=量数;

②量量数=基准量。

从形式上看,①和②都是两个数相除,但只有①的情形才可以称为两个量的比。各种版本教材关于比都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个定义令人困惑,一些学生也提出质疑: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问的教师无言以对。其实,是这个比的定义有问题,它错误地扩大了比的概念的外延。比的定义似乎应该是:两个量相除,叫做这两个量的比。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