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教材介绍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教材介绍

2015-10-19 收藏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1~6年级)实验教材,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改革目标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及1~6年级的内容标准,在总结我省多年教材研究、编写经验,吸收国内外小学数学教材、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国著名小学数学专家的具体指导下,由全省具有多年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经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高小学数学专业水平的教研员、小学校长、教师共同开发编写的。

●10多年教材研究、改革的经历,为教材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国第七次课程改革中,制定了一纲多本的课程开发、管理政策,并规划了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八套半教材。1989年,受国家教委委托,河北省教委组织研究、开发、编写农村小学复式教材(也就是前面说的半套)。在时任国家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先生和人教社曹飞羽、张玺恩、李润泉、张卫国等小学数学教材专家的支持、指导下,从1989年到1998年,历经十年,完成了小学复式教材《数学》全部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并推荐全国选用。2000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和教育部的要求,我们吸收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经验,对已通过审查的教材又进行认真的修订,2002年全部修订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查,推荐全国选用。石家庄市市内各区及其它市部分县、区选用了该教材。10多年教材编写、实验的经历,首先,为我省锻炼了一支既有较系统、全面的数学知识,又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的本地化队伍。另外,我们按课时设计教材内容的思路和在国内首次采用的合二为一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排方式,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也成为我们本次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据我们了解,在本次《标准》教材开发中,有不少版本教材采用了这些设计思路和编排方式。

●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理念创新和教材改革打下了重要基础

1998年,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小学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等一些基本观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主题,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研究与转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打破原教材对老师教学方式改革的束缚,在多年形成的教材就是教学的法律文本,教材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习惯认识下,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教材是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改造。现在看来,1998年我们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方式与《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全省范围内,大家形成的共识是: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但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课程资源,也为我省新教材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套教材2002年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2003年起始年级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秋季供全国课改实验区选用。目前,我省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30多万学生使用该教材。下面分七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介绍。

一、编写指导思想

(一)明确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总方针,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1~6年级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为依据,从小学生现实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整体构建、合理编排教材内容,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数学教育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兼顾两个方面)

●数学自身特点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关注数学自身特点)

●学会知识与学会学习(把学会知识与学会学习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在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的同时,使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吸取广大教师多年教学实践和自主学习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教材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总之,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构建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为基础,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课程新体系。

二、编写基本原则和理念

(一)生活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了解怎样学数学。再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愿学、乐学、主动学。本套教材把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思想,体现在教材的方方面面。首先,教材在素材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插图风格、卡通人物形象与语言、版式的设计等,都力求做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欣赏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书;第二,通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和儿童语言,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意读数学书;第三,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愿意参与的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喜欢学数学。

(三)活动性原则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生动活动的、主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实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做了重大改革,即改变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构建符合儿童认知活动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式的数学活动开展的课程形态。首先内容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突出活动性,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合作交流等,使数学学习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项认知活动,而不单纯的为数学知识学习。另外,通过开放性的、启发性的、激励性的活动指导,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变单一的答案和最优方法的接受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的交流。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四)科学性原则(非形式化原则)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科学的发展要求数学教学做到返璞归真,改变传统数学过度形式化,一味地强调抽象、严谨的倾向(有的专家讲,这样的数学除了把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吓跑以外,并不能给数学教育带来多少好外)。把数学呈现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有些内容呈现为适度的非形式化已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套教材科学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用科学的思想构建教材。数学知识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而小学生也有其认知的规律与特点。有些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不可能严谨和完全形式化的,所以,有些知识呈现为适度的非形式化是必然的;第二,遵循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在有些内容以非形式化呈现的时候,不能出现科学性或引起异议问题,不干扰知识的再学习。如,9时也叫9点、国旗是长方形的和物品边线的长叫它们的周长等。这些语言和描述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又不会影响数学的本质意义。再如,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数学问题,对问题答话不作统一要求。关于问题的答话,过去的教材中,低年级要求口答,中、高年级要求笔答。本套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不拘形式,简单问题只要计算过程和结果能说明问题答案,就不要求写出答案,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反映问题答案的,则要求写出答话。如,82个皮球,每盒装6个,算一算需要多少个盒子?算式是:826=13(个)...4(个),计算结果表示,装满13个盒子,还剩下4个皮球。因为4个皮球也需要用一个盒子,即,一共需要14个盒子。所以,要写出答话。

(五)过程性原则

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本套教材,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保证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有些活动即重过程,也重结果;有些活动则是重视过程,淡化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的结果。即,数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不是目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而是学生经历、探究、创新、实践等过程后所得到的体验和机会,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探索的兴趣。

(六)开放性原则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进行教学,而不是创造教材),是《标准》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要使数学教学成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数学活动过程,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都是《标准》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本套教材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开放性,体现《标准》的上述要求。首先通过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支持、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第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第三,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反映多种信息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问题,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三、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包括九年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具体划分为1~3、4~6、7~9三个年级段。本套教材是根据1~3和4~6两个年级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写的。

(一)学生课本

1.该套教材一至六年级共12册学生用书,每个学期分别使用一册。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单元方式穿插编排。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结合有关单元内容灵活设计,每册教科书至少4次。每册教科书最后一个单元,删掉了传统教材中的总复习,增加了整理与自评。这个单元编排的意义和目的主要是落实《标准》的评价建议和要求,为师生在学期末进行目标评价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

整理与自评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本学期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来设计的。大家都知道《标准》把课程目标具体化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在设计这个单元时,我们把《标准》中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两个方面,整合为问题与思考。通过知识与技能和问题与思考两部分的具体的内容,帮助师生了解本学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自我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把你在学习中感受最深的事与同学交流一下、把学习中最高兴的事记录下来等,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学期的学习体验;再通过评价表的内容对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3.以单元为单位(个别单元下设内容模块,即传统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数学学习需要,划分为若干课时,按课时设计活动内容和相应的课堂练习。这种设计,一方面帮助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减轻备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过程的整体设计,指导教师教,引导学生学。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

基本模式: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4.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数学学习需要和有关规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写的课外作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随每课在练一练栏目呈现。三年级以上教材,除每课设计的练一练内容外,还根据学习内容编写了综合练习题目。

5.改变以例题形式罗列数学知识或事实的传统教材模式,设计活动为主的课程形态。首先删去了原来教材中用来说明某一定理或定义的例1、例2......等,用非常人性化、学生喜欢的、且有一定意义的实物来标示数学活动内容。如,用一个卡通鼠标引出内容模块,其目的是利用鼠标点击菜单的功能引出数学内容。另外,通过充满童趣的卡通形象,引发学生对数学和计算机的兴趣。再如,在小学低、中、高学段分别选用了小花、树叶、草莓三种实物来标示数学活动内容。

小花: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对小学生学习活动激励和奖励(教师常用奖给学生小红花)

树叶:有花要有叶,愿学生像绿叶一样茂盛、活泼、伸展。

草莓:有收获,鼓励学生不断成熟。

(二)教科书栏目设计

1.活动性栏目(图标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

说一说: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个性化生活经验的交流。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小组的。给学生创造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做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锻炼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议一议:主要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和开放性问题的讨论。

想一想:主要用于一些鼓励联想的和探索性的问题的启发引导。

试一试:是在基本知识技能学习基础上,尝试进行的应用和稍有变化的知识学习。

练一练:每节课基本上都有此栏目,主要是围绕本节课设计的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

2.内容性栏目(既具体又体现个性)

知识窗:结合教科书内容,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以及数学与科学、社会等方面联系的知识性内容。

兔博士网站:结合教科书内容,介绍一些扩展性的数学内容,数学与生活、环境、社会有关的新闻和资料等。

问题讨论:有关数学思考和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强调探索的过程和互相交流。

数学冲浪: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智力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数学游戏:玩中学数学的游戏活动。

身边的数学:学生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关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应用。

自主小天地:给学生留的自主发展的空间。结合学习活动,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发现、解决的问题,记录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自己编写数学题目等。

探索乐园:从三年级开始,删去身边的数学和自主小天地,增加探索乐园。主要内容是探索计算和某些事物中的规律,探讨一些特殊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启迪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师教学用书

1.教师教学用书配合学生课本,每学期1册,共12册。

2.教师教学用书采用16开本,有以下特点:

●三本一体的设计(课本、教参、教学笔记)。

教师教学用书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笔记三本合一,结合教学内容,使它们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经济又便于教师使用。

●三位一体的思想(专家、编者、教师)。

教师教学用书把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全套教材编写的思想、原则、本册教科书的编写设想和实施建议以及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层次地呈现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三维一体的评价(教师对教材、目标评价建议、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用书把评价贯穿于全书中。书中通过教师札记栏目,鼓励教师对教科书进行评价,促使教师研究数学课程,增强课程开发的自主意识和实施能力;单元目标评价的建议,对教师如何进行学生目标实现程度评价给予具体指导;每节课都设计教师札记栏目,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