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5页第4题和练习二十六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归一、归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解答这两种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归一应用题,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将第115页的第4题分别写在几块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对比复习
1、教学第115页第4题第(1)、(2)题。
教师挂出写有第4题第(1)题的小黑板。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后,指名回答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题(学生分步列式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都可以)。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做完后,教师分别让分步列式和列综合算式的学生说明解题思路和列式理由。
教师挂出第4题第(2)题的小黑板。让学生比较第(1)、(2)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第三个条件不相同,第(2)题的第三个条件正好是第(1)题的得数。让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每人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一共要摆多少盆花或求需要多少人。
2、教学第4题的第(3)、(4)题。
教学过程跟前面相同,故略。
教师让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解法上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再根据第三个条件的不同,求需要多少人或每人摆多少盆花。
教师要求学生看第115页上的第4题,想一想这四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回答:这四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即同学们摆花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第(1)、(2)题与第(3)、(4)题分为两组应用题。每一组应用题的第一、二个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第(1)、(2)题与第(3)、(4)题分为两组应用题。每一组应用题的第一、二个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组国先求每人要摆多少盆花,第二组要先求出一共要摆多少盆花。然后再根据第三个条件求出得数。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教师让学生把得数写在题目的后面。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让学生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7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问:这道题实际上给出几个已知条件?(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火柴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火柴棒,实际给出3个已知条件。)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再问:用这些火柴棒,摆三角形比摆正方形多几个?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8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让学生想: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巡视时,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先求长方形的周长。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列式的理由。
初一数学反比例函数ppt课件
初一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课件
初一数学上册比0小的数(2)课件
青岛版七年级上2.1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生活数学课件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近似数和有效数字课件
青岛版七年级上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课件(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课件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
初一数学第一册生活数学课件2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课件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数轴第1课时课件
初一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课件(一)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件
初一数学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课件
1.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课件ppt沪科版七年级上
青岛版七年级上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课件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大小比较》PPT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上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常见应用题归类分析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与补角课件
初一数学上册 2.1整式―单项式课件
初中数学一年级1.1.2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导学案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轴课件
初一数学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课件温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课件
初一数学整式之多项式教学课件
初一数学—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复习课课件虹桥镇一中七年级上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