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9
收藏
谈初中数学教学两极分化问题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就初中数学来说,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些简单数理的掌握,达到实际应用。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采用有效的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激发学生内在潜力,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早日跨入优生行列。
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明显,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从心理上讲是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大,教学方式变化显著,教师辅导减少,学科增多,学生独立性增强,如果学习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就会导致成绩下降。此外,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多种多样,但他们的心理品质却很不成熟,可塑性极大,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加强教育,因势利导,他们容易将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造成学习落后。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要消除或是缩短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差距,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趣,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是信任鼓励学生,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帮助,热情辅导,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与学生真心相待,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从关怀、爱护、鼓励出发,使他们在学习上赶上一般水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进步,受到鼓舞,产生自信。同时结合教材讲述的古今中外学者苦学成才的故事,从精神上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是降低起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多数后进生基础知识不牢,知识零散不系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降低教学的起点,减少坡度,合理安排进度。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对每一个后进生进行耐心的辅导,循序渐进,辅导时应及时加以肯定,并针对不同情况,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慢慢提高后进生的成绩,缩小差距。
四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部分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花了不少工夫,但因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同时针对后进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分析、比较、归纳、转化、综合等思考方法,逐步具备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能力。
五是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先要使学生喜欢自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吸取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改革教材教法,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卷)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
教研小论文 谈数学老师的自我修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期中测试卷
“算”你最厉害——经开区能庄下小学数学团体赛活动总结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反思
一堂 简易方程同课异构课带来的深思
三年级数学五班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听课有感 评《平移》一课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问题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质量监测分析
小学一年级比大小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解析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试卷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感悟
四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期中综合训练后的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图形的旋转》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芽”教研活动反思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听课心得 《整理与复习》观后感
教学教研小论文 数学教学一定要结合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试卷(人教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检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