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收藏
学材分析
已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用比,体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困难。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解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比的比值。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比较方法,比。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补充例1
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23=
1.32表示什么?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长和宽的比是3比2表示什么?
2.23表示什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在比?是几比几?宽和长的比是2比3表示什么?
3.小结
4.练习
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求红球是白球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求白球是红球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求的是什么?谁除以谁?也就是谁和谁进行比较?
2.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表示什么?
3.思考: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
4.小结
通过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
(三)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四)练习
1.学校里有10棵杨树,7棵柳树,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2.小华用2分钟口算了50道题,小华口算的题量和所用时间的比是().
3.学校食堂买20千克青菜,用了10元钱;买了30千克萝卜,用了42元钱;买萝卜和青菜数量的比是(),青菜和萝卜单价的比是().
(五)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例如: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2记作:100∶2
2.∶叫做比号,读作比(比号在两个数中间,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区别),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
3.提问: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4.练习:求比值
教师说明:求比值不写单位名称.
(六)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比、除法、分数的异同)
1.教师提问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能不能用是?
(3)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那比的后项呢?
2.比的分数形式
(1)教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分数形式.例如:
板书:3除以2可以写成2∶3,仍读作2比3
(2)思考: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三)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五、课后作业
青岛版六三制综合检测题
第一次质量抽测试题
新课标六上《分数乘法》练习题
第九册第一单元期末综合检测试卷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期中知识要点梳理
人教版六上《轴对称图形》练习题
2017中考数学一轮备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题
北京版四上《除法》练习题
一数教研组工作小结
青岛版六三制周末作业
一年级数学期中练习题(5)
2017年小升初数学模拟测试题精选
新课标上册《2~6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百分数期中考点梳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小报评比活动总结
五年级数学期末素质测试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反思 在观察中成长
必备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常用单位换算
第九册第一单元期末综合检测试卷二
精选小升初数学单位换算专项练习题
初一数学辅导: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析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后感
备战2017小升初数学数的整除复习题
2016年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点(圆的知识点)
新课标二上《2~6的乘法口诀》练习题
新人教版排序练习题
沪教版一上《进位加法》练习题
人教版《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题
新课标六上《圆的周长》练习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