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7
收藏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初二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名师指点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沪教版一上《课间大休息、玩积木》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分数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沪教版一年级上《买冰淇淋、运动会》教案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相关资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对应与比较》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松果》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点位置变化》课后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说课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上《10的游戏》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课后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分数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加减法》教案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说课设计
沪教版一上《对应与比较》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分数应用题(二)》教案
冀教版五年数学上《综合应用“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应用题(二)》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教学实录及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分数应用题(二)》教学反思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课后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教学设计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