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4
收藏
教学目标:
1.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辩认这两种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 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以旧引新,促进迁移
屏幕显示:点线面体(动态)
(1)由点到线
(2)由线到面
(3)由面到体
当显示到面慢慢地向后移动变成一个长方体时,老师激疑:这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吗?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二. 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 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盒,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
2. 让学生举出长方体的实例。
3. 出示反例,揭示课题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说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三. 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 观察实物:面、棱、顶点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2)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完成板书(略)
(3)指名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并说明:以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分析、判断。
3. 出示实物(四棱台)让学生说明这个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二)培养识图能力
(1)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长方体,让几个学生分别说:能看到哪几个面?
(2)用电脑画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长方体的直观图。
(3)屏幕显示:根据下面各图,摆放长方体学具(图略)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用电脑操作,把上题中不是长方体的图形去掉。
2. 教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 电脑显示: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略)
(四)认识正方体
1. 承上启下,引入正方体
根据学生回答的上面的最后一道题的结果,教师说明:像这种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把课题补充完整。
2. 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指着上题的5个图形说明:这些都是长方体(屏幕显示集合图)其中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屏幕继续显示集合图)
3.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既然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吗?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4. 总结(略)
四. 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 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6个面都是( ),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 ),相对的面的面积( ),长方体有( )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 ),长方体有( )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 ),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 ),6个面和面积都( ),12条棱的长度都( )。
2. 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
(4)正方体是指特殊的长方体。( )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数学其实不难
浅谈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初二数学要从基础入手
掌握好学习方法达到初中数学领先
初二数学高效学习方法
高三数学每轮复习要领
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学习中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学习初中数学应掌握的方法
如何听数学课
浅议初中生数学学习差的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的记忆方法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及重要性
初三:“七重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如何学高一数学——听课篇
一种非常好的数学解题方法
学好数学也需阅读积累
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的障碍及其消除法
如何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坚持整理独一无二的“错题集”
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高考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好初一数学的“窍门”
初三学生数学学习五法则
初三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做到四点
数学选择题的6大解题方法
新初三学生学习数学需做好四步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