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后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教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下面是课堂中的几个片段。
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你能说说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生1:常用的长度单位,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研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
生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同时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1010=100平方分米来计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铺垫,为接下来研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作好知识的迁移准备。但是有很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部分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差不多了。
片断二:
师: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这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你能猜猜看吗?
生1:可能是100
生2:可能是1000
生3:可能是10000
师:你能联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的讨论,来研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棱长1米也就是10分米,用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体积也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适当的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学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兴趣很浓厚,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究出进率是1000的。通过猜一猜,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趣味性、吸引他们求知欲的活动。
当得出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结论后,1立方分米里面真有1000个1立方厘米吗?有那么多吗?
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学生认真地看,10个一排,10排(100个)一层,10层(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
1000深刻的记在了猜对的和没猜对的同学们心里。猜对的同学因为猜对的喜悦记住了,猜错的同学因为猜错的遗憾记住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理论上学生很容易接受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在头脑中却难以留下清晰的表象,如果不经过后面的观察及拼摆演示,学生纵然在课堂上知道了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但是由于头脑中不会有很清晰的表象,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弄混淆。演示可以作为对前面理论结论的验证,又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空间表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课堂的应用练习部分是这节课的遗憾之处。由于前面的环节没有把握好节奏,所以出现了后面应用没讲完,练习没做完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我在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上还很欠火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注意。
小学数学老师学习笔记 《引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讲座有感
2020秋季小学部数学组教研活动计划
《再生长的力量》观课反思
教学心得 小学高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培养之我见
《统计教学重在培育儿童的数据分析观念》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有感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思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听课体会
听“全国教研专家、一线数学名师网络直播教学研讨”体会
《十几减6、5、4、3、2》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听《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有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数学老师教研小论文 如何做好复课后教学衔接的点滴思考
小学数学老师线上教学经验分享 疫情期间通过数学日记架起沟通桥梁
数学组老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冲破阻碍,拨云见日
小学数学老师第九周网络直播听课反思
听牛素萍老师《解决问题》有感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听课体悟
五年级数学如何做好复学后教学衔接的计划
2014年上期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复学后怎样与线上教学衔接方案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收获
二年级数学线上教学积分奖励制度
明学情 巧设计 求发展——听《找规律》同课异构有感
观分数寻友 探除法秘密 ——观《除法王国寻友记》有感
《1000以内数的认识》听课体会
二年级《解决问题》观课反思
一年级数学网络课程研讨反思
三年级数学组教研小结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衔接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