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练习按照直接应用结合示意图练习自己联系实际练习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一、基本练习。
1.出示书P34T4。
组织学生解答。
2.比较:
(1)问: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
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学生独立填表。
集体交流时说说每个空格中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重点:(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哪两种算法?
二、应用练习。
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书P34T5。
读题理解后解答。
(2)出示书P34T6。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书P34T7。
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
学生读题,结合示意图理解:每根铝合金条就是长方体的什么?求至少需要铝合金条多少分米,就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理清需要灯箱布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读题,让学生自己依据生活实际情况确定问题要求什么,理解:第(1)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底面积之和。
第(2)题求的是所有立柱的体积之和。
第(3)题求的是一根立柱除底面以外的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三、发展练习。
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 )块。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
观察数据特点,发现长方体木箱里放积木不能正好放满,引导学生从每排放几个、每层放几排及共放几层考虑。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共有8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的中间,共有122=24(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的中间,共有64=24(块)。
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
指出:联系生活实际。
教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左、右”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关0的加、减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整理与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物体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的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二单元《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的教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6、7的分与合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减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位置(左右)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几和第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