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教学片断:
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9/1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9/10。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示是从课外数学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对于这个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
师:多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几分钟以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3:我是这么想的:3/10表示3个1/10相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所以分母不变,只计算分子3+3+3,也就是33就可以了。
师:你能抓住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从而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真好!
生4:3/10里面有3个1/10,3/10的3倍就是有9个1/10,也就是9/10。
师:你对分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分数单位的个数理解得很透彻!
生5:如果将3/10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果还是3/10,而不是3个3/10。
师:生5从反面给我们讲明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谢谢你。
生6:我认为3/10等于0.3,0.33等于0.9,也就是9/10。所以,3/103等于9/10。
生7:我想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3/103等于9。老师拿来10支粉笔,每天用去3/10,也就是3支,三天用去9支,也就是用去这些粉笔的9/10。
师: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数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反思]
在这一片断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研讨和解决之中,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在第一次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后,其实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呈现问题探讨研究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恰当的教学形式,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故意将分数乘整数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的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抓住这一质疑点,提出: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由质疑开始的探索是学生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疑问。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分数单位的个数来理解;有的学生讲清了分母不能与整数相乘,只能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也有的学生通过生动的数学实例进行了分析。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或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ppt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4《函数的应用》(Ⅱ)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ppt课件2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2.3《幂函数》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ppt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2.1第3课时《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2.2.1《对数与对数运算》ppt课件(2)
人教B版必修1高中数学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配套资料(精要课件 基础过关训练 检测 几何画板)3.1.1-3.1.2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2.2第2课时《对数函数的应用》PPT课件
人教B版必修1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配套备课资料精要课件 基础过关训练 检测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1.2第1课时《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2.1《函数的概念》ppt课件(1)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PPT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2.2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3《集合的基本运算》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ppt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2.1第1课时《对数的概念及常用对数》PPT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ppt课件1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奇偶性》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幂函数》2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幂函数》1课件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ppt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件1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件2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奇偶性》1 课件
2016人教B版必修1数学3.1.2第2课时《指数函数的应用》PPT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