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听课随感:
以上是徐老师在进行《分数乘分数》这个教学内容中展开算理探索的主要步骤的教学片段。他的教学思路独特,简洁。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乘法算式并尝试计算,在有了多种方法算出答案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与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最后的得数是相同的,由此说明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这种方法是可以计算。然后又通过纵向比较得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的方法计算分数乘法不仅适合全部这种类型的计算,而且比较简便。紧接着徐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这种方法为什么可行,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目的,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与前一节课有着截然不同的探索步骤。
探索步骤的不同,是因为今天有了前一节课做铺垫。课一开始徐老师就展示了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然后就很自然地引出分数乘分数的一道题,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发展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促使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但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恰恰是学生所不理解的,所以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徐老师采用了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画图验证,从中也让学生有探究的需求,让我们刚刚得到的抽象知识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地展示、说明。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解释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着学生进行反复的验证,说明,解释,然后归纳,概括,最终反映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算法的真正含义,不光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究精神。最可贵的是,在懂得这个算理后,徐老师引着学生又回到起点,看看整数成分数的乘法,原来它也适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是反映计算分数乘法普遍规律的一般计算法则。
虽然学生要学的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新知生长点的教学环节中,留下适当时空,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很必要。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积的近似数》同步练习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课堂实录与评析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五上《我的午餐》教学设计
16年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试题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角》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课堂实录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练习卷(北师大版)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数》同步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数》课后同步练习
北京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角》教材解读
人教实验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苏教版)
精编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单元测验人教版
北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数》同步试题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上《可能性》教案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教材分析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