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 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六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九年级数学圆周长、弧长1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1
九年级数学考好初中数学的四大绝招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
九年级数学常见的数学公式与定理
九年级数学视点、视线与盲区
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求法
九年级数学圆导学案
九年级数学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1
九年级数学垂直于弦的直径4
九年级数学垂直于弦的直径5
九年级数学用列举法计算概率
九年级数学圆心角弧长弦心距弦的关系1
九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九年级数学圆的有关概念2
九年级数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九年级数学配紫色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
九年级数学概率教案
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设计2
九年级数学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圆的有关性质、直线和圆的位置
九年级数学圆的有关概念1
九年级数学圆教学设计3
九年级数学圆周长、弧长2
九年级数学圆内接四边形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3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回顾与思考2
九年级数学正切教案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