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收藏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
二、 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
三、 教材地位分析: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五、 教学准备:
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
六、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
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 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
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
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
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
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
再让学生测量影长。
2.议议做做。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
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
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
3.实际运用。
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
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
七、 总结全课:
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
08届高三数学导数定积分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综合应用2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图象
08届高三数学定比分点和向量的平移
08届高三数学导数的概念与应用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的应用1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综合应用1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应用
08届高三数学向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08届高三数学函数
08届高三数学向量与三角不等式应用
08届高三数学双曲线1
08届高三数学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的应用2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08届高三数学导数的综合应用1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证明方法2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08届高三数学导数的综合应用2
08届高三数学含绝对值不等式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的解法1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基本概念
08届高三数学导数
08届高三数学平面与空间直线
08届高三数学平行与垂直的证明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08届高三数学函数的应用举例
08届高三数学不等式的解法3
08届高三数学导数的概念与运算
08届高三数学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