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应用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统计的应用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统计的应用

统计的应用

2015-10-11 收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4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耕种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树立国情、省情、市情、区(县)情和乡情发展意识。

2、进一步熟悉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乐于用此数学工具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4、结合学习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

画统计图的方法利用图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教具:课件系列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由于人类乱砍乱伐造成风沙侵略人类场景,再出示退耕还林后的场景,并伴随着讲解。

2、师:由于人们乱砍乱伐,使大量的土地流失,大自然就惩罚了人类,这不,九八年洪水泛乱,九九年地震、2000年干旱为了恢复生态平衡,人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瞧这里又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评析]:课的引入以课件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资源,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需要环保意识。

二、探究思考1、师:大家都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我们一起来看看某乡从19812001年退耕还林的情况吧!

2、课件出示某乡耕地情况统计变化图

3、学生观察此图,从这个变化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思考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并在小组或全班来解决问题。

如:(1)这个乡增加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2)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少,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多?

(3)哪年增加的耕地面积与减少的耕地面积一样多?

(4)分别计算出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增加量减少量)。

[评析]:把问题解决权还级学生,教师穿插讲解知识,这样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4、你能根据这九年的土地变化画出统计图吗?若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先解释再画。(根据那一年的增加的量与那一年减少量的之差)然后学生制作统计表。

5、师:如果告诉你1981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总量为50公顷,你知道1986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为多少公顷?1991年呢、96年呢、2001年呢?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个另辅导。

6、从这个乡耕地情况的变化图中你还得得到什么结论?先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

[评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给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三、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P5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森林覆盖率的含义,并完成下面问题:

(1)你能将A、B、C三个国家拥有的森林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2)三个国家的覆盖率大小如何排列的?

(3)为什么以上两题的大小排列顺序不一致呢?(4)如何求表中的每年国家的面积?从中你还获得什么信息?

2、(1)调查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与世界观有总面积,各是多少?并计算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占世界现有总面积的百分比。

(2)调查我国现有人口与世界人口数,并计算它们的百分比。(3)比较以上两个百分比。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学生通过畅谈收获,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梳理,进一步体验成功和乐趣,课未延伸,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资料袋]

调查襄樊地区1950年、196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并画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图,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总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一方面对所学的统计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合作意识。

(襄樊市长虹路小学李梅)

垃圾

变废为宝[教学提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6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表可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2、通过对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意识。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2、能根据表或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具:课件系列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垃圾在我们身边,随处可风,若不加以处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如果把它们进行合理分类处理,也可以变废为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环卫工人是如何让垃圾分类处理的。

2、播放垃圾分类处理情景的录像,学生观看。

[评析]: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录像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探究思考

1、师:为了方便群众、环卫处已把垃圾桶进行了改装,把一个垃圾桶分为有益和无用的两个内桶(课件出垃圾桶的画面,并出示长、宽、高)

2、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解决与垃圾有关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教科书P6上面的5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独立完成。

3、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探讨、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评价正误。

4、学生在讨论、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状况,然后小组汇报完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小结。

[评析]: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着实他发挥了学生的才智,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1、课件出示的科书P6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先读题,谈谈

自己对题意的理解,然后独立做,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完毕后,全班交流反馈。

2、师:其实,蚯蚓也可以消化许多垃圾,大家想知道吗?我们来一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7的练一练,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完成后加经归纳比较。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做些什么?

[评析]: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料袋]

实践活动

(1)调查一天自己家里丢弃的塑料袋数,并计算出年均每人丢弃的个数。

(2)根据自己的调查数据,估算一下全班、全校同学一月、一年丢弃的数目。

(3)将一个塑料袋铺开,估测它的面积。

(4)把全校同学一年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少平方米?

[总评]

这节课由学生的生活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没有陌生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为学生生动活泼,营造氛围,提供机会。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