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车》教学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派车》教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派车》教学

《派车》教学

2015-09-23 收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5节 派车

1.恰当地安排教材。

有余数除法这部分知识教材一共安排了5节课,这是最后一节。这节课是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综合应用,应该让学生拓宽应用视野,放手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打开思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应该有节约意识,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则出现了面面俱到与收得过紧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感悟,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备课是功在课前的教学工作,树立处理教材的整体意识,明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灵活处理教材与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要走得进去、跳得出来,是考察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

2. 教学应抓住契机把静态的教学预案,转变为学生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案是课前的教学预案,学生是不同的,它进入课堂不同的学生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不同反映及时地调整教学的进度,把静态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有意义的、可以触摸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示掌握、运用、整合、实践知识的过程,使不同学生在课内实现不同的发展。比如这节课在学生设计派车方案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象力来设计方案,学生可以都乘面包车,也可都乘小轿车;可以两种车都乘;每种车可以乘满达到限乘标准,也可以不乘满。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出发点不同,设计的派车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派车方案,这个过程既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和倾听,也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精打细算、不铺张浪费的重要性。

3. 数学教学要渗透语文教学的因素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数学是靠问题引路的。问题的的引入、发展、解决等过程要靠语言文字的支撑,学生只有理解了叙述问题的一些生涩的词汇,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在低年级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本节课限乘这个词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由于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理解起来不会很难,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到位。面包车限乘8人可以理解为它可以容纳乘客1人、2人、3人、4人、5人、6人、7人、8人,最多只能容纳8人。每次乘坐的乘客人数不同,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学生只有理解了限乘的含义,才能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学是润物无声的艺术,教师教学中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可能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也可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由爱好到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转变。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和谐的,就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人性光辉的闪烁,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解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功在课前---充分备课。只有充分备好课,教学过程才称得上是让学生真正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真正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也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实践、展示与升华。教学的过程是艺术演绎的过程。艺术的过程的实现需要操作者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感悟不断地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才能实现教与学艺术的协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