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心理...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020-07-30 收藏

在当前,青少年的成长受着多方面因素的教育和影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没有摆到青少年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致使在当前社会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品质等现象。而随着当前国家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适时、适机地渗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患者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专家预测在2025年将出现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大流行。这令人尴尬而震惊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时代奏鸣曲中,如何才能培养一大批心理健康的国家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呢?我认为: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神圣的称号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效果,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一方面教师可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行。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给学生的爱对学生具有一种心理治疗的作用,教师要想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必须要给学生无私的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论从外国古代的柏拉图到现代的马卡连柯,还是从我国古代的孔夫子到当代的斯霞,他们教育成功的秘诀无疑都是给了学生无私的爱。即只有用一分严格要求的水,加九分情感的蜜,才能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更是起着温暖、诱发、培养健康情感的主导作用。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基础所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另外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进一步去探索新知,从而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长期、传统的压、训、罚的错误做法,变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为主动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另外,在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行为问题时,教师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手段,更忌滥施体罚。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为争取一个好的教学成绩,对学习上的后进生抱着恨铁不成钢的一种心态,对这类学生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虽非身体上的,但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请家长。这些做法无疑会对这类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极易使学生情绪压抑,产生一种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原本的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失去了积极向上的朝气。因为这些学生在内心深处,是非常需要别人对他的关心的,更加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只要教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教师当朋友、当父母,久而久之,他们的成绩自然就会有较大的进步。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一来,在无形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因为这也是教师为学生建立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巧设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创设激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时而疑惑,时而惊讶,时而失望,时而惊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机会。(4)教师在平时,还要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多尝试成功的喜悦,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即教师要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满足感。

三、重视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数学缺陷的学生并不是笨,很多是因为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而造成的。教师通过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激发起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会自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对学生个体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同时使他们的本我为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诱导这类学生汲取本我的力量,从而让这类学生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合理引导,尽量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数学上有缺陷的学生交谈,同时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数学上有缺陷学生,并从内心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选择个别辅导形式,使他们在和谐、轻松、愉快、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学生利用周末、课余的时间回家及到市场去了解访问,让他们切实体验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让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是培植自信心、发展自信心、坚定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师生关系,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让他们多品尝成功的喜悦,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进一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敢于尝试成功,愿意争取成功的健康心理。教师在给学生批改数学作业时,不能在看到不对时就打,要注意对学生在答案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赞美,同时要鼓励他们去追求更加完美的判断结果。另外,教师还要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在内心中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

五、让学生遭遇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很多学生面临着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因此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但同样的挫折和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抗压方式和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把挫折和失败当成一种财富来锻炼自己,在挫折和失败中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面对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反而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了。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也是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如学习完《圆的认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到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并量出直径的长度。许多同学拿着直尺后却无从下手,面临的问题:圆心如何找?通过动脑、动手,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直径的长度。此时,学生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同学算出的直径长度会不同?教师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硬币的磨损,精确度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肯定也是不同的。这样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遇到问题不要放弃,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会收获成功。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合理构建数学学习小组,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小组同学之间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相互交流对一些疑难题目的想法、做法,以及对各科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交给学生一些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多说一说、议一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白我一人总不如全体更棒这一思想。即让他们清楚没有全班同学的团结就没有每个同学的进步,同时,没有全体的竞争也没有个人的成长这一道理,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类似夺红旗性质的数学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活动,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竞争能提供刺激,合作能提供力量,团结能走向胜利的道理。总之,根据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法,在教学中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每一位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胜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青年,2019(1).

王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国,2018(18).

欧雪玲.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1).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