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收藏
周二在录播教室听了孟庆阳老师讲授的《三角形面积》这节内容,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听后的一些感受。
一、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就采用了转化的方法。本节课,在教学中,孟老师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因此,他们设计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孟老师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孟老师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发现规律,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后来通过多种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令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教师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此次听课,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正如一位数学教育家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然后结合随堂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提升自己。
浙教版八上7.3.1一次函数课件1
常量和变量课件
浙教版八上一次函数练习课课件
浙教版八上2.4等边三角形课件1
浙教版八上3.4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课件1
浙教版八上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件2
浙教版八上2.5直角三角形(1)课件
浙教版八上2.5直角三角形(2)课件
浙教版八上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2认识函数(2)课件
浙教版八上2.7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课件1
浙教版八上3.1认识直棱柱课件1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1常量与变量课件1
浙教版八上7.3一次函数(2)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4.2一次函数的图象(1)课件
浙教版八上7.3一次函数(1)课件
浙教版八上2.4等边三角形课件
浙教版八上7.4一次函数的图象(三)课件
浙教版八上7.5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2认识函数(第一课时)课件
浙教版八上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课件1
浙教版八年级上7.1常量与变量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4.2一次函数的图象(2)课件
浙教版八上7.1常量和变量课件2
浙教版八上7.1常量和变量课件3
浙教版八上7.1常量与变量课件
浙教版八上7.2认识函数(2)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上7.2认识函数(第二课时)课件
浙教版八上《图形与坐标》单元复习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