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
收藏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找次品”的教学目的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选择这样的课上公开课可以说对执教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听了陈小龙老师的这节课后深受启发。纵观整节课从课前的游戏铺垫到情境的引入,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找次品”的最佳策略的学习过程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陈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陈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比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两只手臂看成一架天平,当两手放平时,说明天平平衡,托盘上的两个物品都是正品,当两手一高一低时,说明其中一个托盘上是次品,这里假设次品比正品轻,所以翘起的那只托盘里是次品,这里教师引导得比较到位,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 教师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了形象思维,学生容易理解。
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陈老师让学生从 3 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 5 瓶、8 瓶中找次品,并且在 8 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9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当学生通过例 2 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 3 份称的方法最好后,陈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 10 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当然课无完课,不足之处也有:在思维训练方面,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教海无涯“乐”作舟,只要教师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小龙老师一直在这方面努力,衷心祝愿他今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二元一次方程组[下学期]
初一数学期末测试及答案09
七年级上期数学期末检测题(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华师大版)
06年七年级数学(上)期中试卷
初一数学测验
七年级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上学期]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一数学
七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
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数学试卷
有理数测试题
初一(上)期末复习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试题
广州市海珠区上学期调研试卷(华师大版)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单元测试
2006年“整式的乘除”能力自测题[下学期]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浙教版)期末试卷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期末试卷
七年级(上)期末考试题
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试卷(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学完有理数的加减法后的月考
三角形初步知识测试卷(无答案)
有理数加减法训练卷
初一数学[下学期]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期末试卷
2006期末模拟试题[下学期]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期期末模拟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