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思 放慢脚步,感悟数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反思 放慢脚步,感悟数学

2020-04-21 收藏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每天一节数学课,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总是认为时间不够用,当下课铃响之时,总是遗憾自己还有几道题没有讲完……

而这次疫情,却给了我们更多的放慢脚步倾听学生的时间。

每天守在电脑前,除了上课和备课的时间,其它时间我都在同学生打交道,等待学生上传作业,检查反馈完之后等待学生的二次、三次的订正,日复一日,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除了日益见长的信息技术水平,我还总结出了一些和平时教学不一样的方法。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线上授课模式就像做报告,老师在电脑这端讲,学生在电脑那端听,沟通师生联系的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就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又怎样实现和学生的互动呢?因为网速问题,我们不敢使用连麦,会卡顿的比较厉害,而且连线还会耗去很长的时间。我也尝试过让学生发语音,不过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抛出一个问题,当要求某个学生做准备后还需等待很长时间,往往他们的声音还特别小,播放时其他学生根本就听不清楚。于是,现在做的最多的就是让学生直接用文字在对话面板上回复,幸亏我们的学生比较大了,电脑使用水平比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高一些。

除了上课时简单的进行互动之外,我和学生更多的交流是在课下,利用小组学习群对学生的作业逐一进行反馈,而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也会在群里跟我交流,或者单独问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思考的是:如何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呢?从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开始,我尝试根据学习内容让学生加入到小老师的队伍中来,有时是作业中的比较难理解的题目,有时是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有时是动手操作的题目……小老师的选择也是有技巧的,第一次我是指定的小老师,这两个小老师是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他们开始,能更好地给其他同学进行示范。后来,从小组长中选择,遇到有合适的题目时会在组长群中征集小老师,先让学生主动报名,没有人主动报名时才会再动员某些学生去当小老师。这样几轮下来之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受到影响,变得更为积极主动了。比如我们班的杨婧熙同学,每次见到有挑战性的题目时,会自己主动录一段讲解视频发给我,让我看一看,当我肯定她讲得很好,并告诉她可以采用后,相信孩子是特别有成就感的,而她的讲解也让我这个老师感到特别欣慰。有一次我看到她录的视频中算式出来后,答案随之就跳出来了,感觉很惊讶,还请教了她是如何做到的,自己也当了一回学生,这种感觉很不错哦!

而今天,评讲完试卷之后,又到了布置周末作业的时间,我的决定是:让学生观看《开讲啦——丘成桐》这个视频,这是自己在搜索别的教学视频时无意中看到的,是关于当代数学家丘成桐的演讲节目。自己看过之后,感觉很有价值。作为一般人,很多人都会认为数学学起来很难,那么在数学家的眼中呢?他又是怎样学好数学的?对于数学学习,他又会给我们什么好的建议呢?希望学生看过之后会受到启发。第二项作业,观看完视频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录制一个一到两分钟的小视频,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1)说一说自己认为怎样才能学好数学?(2)你认为数学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3)你认为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视频讲解内容任选其一,也可以三个方面都涉及到,还可以是自己关于数学的其它方面的见解和感受。)你们认为多数学生会选择哪个问题来回答呢?我想这个答案目前是未知的,不过从现在已经提交的两位同学的视频已经初见端倪了,一个男生选择的是讲数学的有趣之处(这个学生是我的数学课代表),一个女生选择的是学好数学的方法(这个学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特别积极当小老师的杨婧熙),她的视频估计是结合课件讲的,还加入了对数学家丘成桐的介绍,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的!还有一个学生,学习程度中等,还没有发视频,但是先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老师,那个丘成桐爷爷好厉害!我的回复是:加油!

写到这里时,我想我初步设想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放慢教学的脚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多留给学生一点儿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趣味性,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会慢慢减少对数学的畏惧,在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自信。这是我的初衷,也会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