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
收藏
自己平时上的练习课,有一个特点,就是讲题比较多,一节课下来感觉很累。听了徐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才发现练习课不是单纯的讲究“量”,而更重要的是追求“质”和“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拓展、有所收获。就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一样,我们在练习中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且能完成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他们“跳一跳,摘个桃”。
一、在情境变式中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徐老师的设计非常巧妙,以“准备将八一广场原有的90平方米的草坪进行扩建”为情境,通过设置“宽不变,长变化”、“长不变,宽变化”、“长和宽都变化”三种变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知道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什么时候不变。
二、数形结合,直观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当提出“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宽不变,扩建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后,徐老师除了让学生用已学的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外,更侧重于让学生结合图形来解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引导出“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长不变,扩建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后,让学生结合图形想象扩建后的图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三、强调“理解”,重视学生的语言描述
当学生得到答案后,徐老师都会让学生用语言来解释,通过语言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在学生合作思考“两个因数都变化,积是变还是不变?”之后,让学生上台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能准确地说出理由时,就会引导这些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给别的同学讲明白,然后其他同学再复述,争取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结果的产生过程。
四、在练习中拓展新的知识点
在练习的设置上,徐老师有意设计了“两个因数都变化的情况”,通过讨论得出新的结论,(15×a)×(6×b)=90×(a×b)、(15×a)×(6÷a)=90。为书上“两数相乘, 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上一个相同的数”这一规律做了补充,然后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此外,还让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和分数的乘法问题。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整堂课中,徐教师教得很开心,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激活。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教态自然亲切、语言准确简明、设计上环环相扣、引导上步步为营……。总之,对于“怎样上好练习课”,徐老师为迷途中的我指点了迷津。同时,也非常感谢教研室涂老师为我们提供学习反思的平台,期待我们数学中心组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加油!
2013年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次月考试卷(人教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精选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能力与测试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应用题
15-16学期八年级上册数学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能力与测试
2013年三年级下册数学基础知识竞赛试题
15-16初三上册数学复习练习:二次函数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模拟卷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比赛试卷
2015-2016高考数学复习函数及其表示专题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能力与测试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计算能力与测试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
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训练题:二次函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随堂检测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相似三角形
2015-2016学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训练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华师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评估试卷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能力与测试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复习
201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精选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期末复习检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训练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能力与测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能力与测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