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创新路径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中学数学教育创新路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中学数学教育创新路径

中学数学教育创新路径

2020-02-28 收藏

ժҪ: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有赖于当代科学理论与先进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研究大数据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出应用的实施策略,举出实际例子,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数学教育;过程性评价;数学

一、教育大数据概述

教育大数据是指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的所有行为表现,如教育管理中的学生家庭情况、教学设备资源;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活动、师生互动;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科研材料购置以及校园生活中的借书、餐饮消费、校园卡操作等数据。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活动中将会有更多的信息化软件工具与资源被运用,数据的采集渠道和方式将会更加多样。大数据在不同的行业里,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就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优点:1.实时提供信息。与传统教育信息的记录相比,教育大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移动通信、传感设备、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对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持续追踪,以此捕获学生各个活动时间段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实时性。2.提供真实的信息。传统模式中收集信息主要以问卷等主观填表获取,而大数据基础下的教育信息搜集,可以在学生比较自然真实的状态下进行,更具真实性。3.提供多维的信息。教育是一项多维、立体、随时发生发展的事业,有不确定因素是我们预备不到的,大数据可以随时记录这些多方面的信息。4.可以根据信息进行预测。大数据的核心是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寻找事物的相关性。学习记录系统通过对来自不同平台的海量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以此判断可能发生的教学结果,为教育者的教学计划调整提供了有效根据。

二、中学数学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需求

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对评估的要求是: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大数据应用于教育中,可以在教学开始前提供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提供形成性评价,在教学结束后,给出总结性评价,以便教师评估教学成果、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教育大数据的这些技术优势,符合了数学教学评估的要求。

三、数学学习数据捕获、分析和储存平台举例

根据目前各个学校信息化教育建设、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平台建设方案,小编针对中学数学教学特点,设计相应大数据应用平台须满足以下需求:

(一)能够随时采集数据:该平台可以跟踪采集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数据,能对学生学习记录进行动态采集和汇聚。

(二)能够及时处理数据:该平台可以对采集到的相关教学数据进行降噪储存和关联分析,能相对有效地评估和指导教学,做出合理预测。

(三)能够将数据可视化展现: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数学分析结果,合理利用表格、各种图形(折线图、雷达图、柱状图等)和可视树,方便非专业人士快速明了地了解学生状况、教学效果。

(四)能够将数据沉淀,积累资源:能够将中学数学教育的资源,如教师备课、教学视频、教学文档、教学图库、学生学习交流等积累下来。系统采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记录各类语文资源的访问量、下载量等,以此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出预测。

(五)能够将数据在不同范围能共享:能实现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等多种角色在平台自由交流,有权限共享搜集整理来自各方教学经验和建议。

(六)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切实的帮助:每个教学日,每个教学环节(如备课、教学、练习、测试等等)都能够用上,提供智能统计分析平台。

(七)能够较好地根据数据进行评价和预测。能够提供发展的数据、活动的可持续的数据,能够最大可能寻求数据中的规律。

参考文献:

本文设计已经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一般课题《大数据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的应用研究》的具体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作者:胥庆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