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2
收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第59、第60页。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提高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重点:使学生明确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其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难点: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件。
1. 出示教材第59页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 哪些是放大?哪些是缩小?
师:由此说明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出示教材第60页例4。说一说按2∶1放大图形是什么意思。
(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 画出放大后的图形,通过数一数或者量一量的方法,看看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 观察、对比原图形与放大后的图形,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法:结合具体图形,讨论交流。
4. 汇报结果:一个图形如果按2∶1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有变。
5. 讨论: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照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形缩小了,但是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边的长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A类
用5根相同的小棒摆成一个五边形,若用相同的小棒摆一个边长放大到原来的4倍的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考查知识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在方格纸上,把下面的圆按1∶2的比例缩小。
(考查知识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4=20(根)
答:需要20根小棒。
B类:
教材习题
第60页“做一做”
青岛版《求图上距离》教学反思
《式与方程》复习反思
苏教版《我们去春游》教学反思
苏教版综合与实践《怎样滚得远》教学反思
第四册《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二
苏教版第六册《练习九》教学反思
苏教版《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路线》教学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括号》教学反思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思考题》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买洗衣机》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复习课反思
苏教版《了解周围的家庭》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苏教版《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和减》教学反思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的认识》复习反思
苏教版数学《了解我们自己》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