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
收藏
比例的应用。(教材第19~20页)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汽车玩具、小人书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不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而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进行的,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物品的,其实现在人们有时还会用这种“物物交换”的古老方式进行交换。(出示教材主题图)你看淘气和奇思就是这样交换的。
师:根据以上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
生2:奇思想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奇思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1:可以分步进行交换,14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能换3个10本,即30本小人书。还余2个玩具汽车。
生2:余下的2个玩具汽车,正好是4个玩具汽车的,也就是还能换10本的,即5本小人书,所以14个玩具汽车一共可换35本小人书。
生3:还可以通过列算式的方法,因为14里面有3.5个4,1个4换10本小人书,3.5个4就可换35本小人书。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师:“4个玩具汽车换取10本小人书”这种交换方式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你们试一试吧!
小组合作、汇报。
生:4∶10=14∶x。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生:知道其中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作未知项。
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的过程叫作解比例。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4∶10=14∶x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生1:把比看作除号,那么4∶10=14∶x就可以转化成4÷10=14÷x。
生2:把4∶10=14∶x转化成4x =10×14 来解。
师:非常好,下面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4∶10=14∶x转化成4x =10×14来解,依据是什么?
生: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5)对了,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呢?
生1: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则x值正确。
4∶10=0.4 14∶x=14∶35=0.4 比值相等 x值正确
生2:若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则x值正确。
4x=4×35=140 10×14=140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x值正确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
生:解比例可以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x。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解比例的方法,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下面的比例。
24∶0.3=x∶0.4 =
师:这两个比例你能解答吗? 第2个比例形式上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师:你能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等号左边分数的分子以及右边分数的分母是外项,其他的是内项。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小组的回忆与探讨,进一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列比例、解比例的方法,并对求出比例中x 的值进行了检验,大家来总结一下吧。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生2:解比例的关键就是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并根据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生3:求出未知数的值后,代入方程进行检验。
比例的应用
4∶10=14∶x
解:4x=10×14
x=35
解:0.3x=24×0.4 解:7x=3.5×4
x=9.6÷0.3 7x=14
x=32 x=2
A 类
1.解比例。
2.根据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40和x的比等于5和8的比。
(2)等号左端的比是3.6∶4.8,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1.5和x。
(考查知识点:解比例的意义;能力要求:会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解比例)
B 类
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米,他的影子长0.5米。一棵大树的影子长6米,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考查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力要求: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1)x=36 (2)x=0.1 (3)x=0.4
2.(1)40∶x=5∶8 (2)3.6∶4.8=1.5∶x
x=64 x=2
B类:
解:设大树的高度是x米。
1.5∶0.5=x∶6
x=18
教材第20页“练一练”
1.(1)5 (2)6∶2=15∶x x=5
2.1∶4=x∶84 4∶10=x∶250
解:4x=84 解:10x=1000
x=21 x=100
4.解:设笑笑收集的邮票有x张。
3∶5=36∶x
3x=180
x=60
5.解:设模型的高度是x米。
1∶300=x∶600
300x=600
x=2
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善用评价 循序善诱促实效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论批改小学数学作业中的几种策略
浅谈西师版教材一数下册中的数学文化
浅谈数学教学难点的处理
如何增进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初探小学计算教学中的有效思维训练
智慧的鲜花开放在指尖
正确看待高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点探究
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
让课堂生成在有效中得到绽放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我见
善用情境 引人入胜创实效
浅谈数学创新教育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提高计算准确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悬念的课堂设计的几种方法
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
浅谈怎样备好小学数学课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论怎样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浅谈低段中的数学教学
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初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