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力提高分析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力提高...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力提高分析

2019-11-13 收藏

:新课程改革将热点聚焦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备素养之一,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小学数学

引言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会学习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的学习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得到锻炼和提升,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把握好个体与主体的关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设计了诸多体现学生主动学的活动。但是,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群体,而不能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主体地位只是体现出有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比如,某位教师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的方法,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即1802=360;之后,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刚才的方法,将知识迁移,在探究五边形的内角和时能将五边形分成3个三角形,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个三角形内角之和,即1803=540,以此类推,得到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为(n-2)个三角形内角之和,即180(n-2)。以表面上看,该教师确实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探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自己迁移、自己想到的,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但是在热热闹闹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甲是这样做的:将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那五边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加上四边形的内角和,即180+360=540;这位教师看了学生甲的方法后,问其他学生:这个方法可以吗?学生回答:可以。之后没有对学生甲的方法再做评价,而是直接出示了表1,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所有学生都填得正确无误。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灵活、开放自由,实则缺乏主体本质上的灵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体即学习主体,并不是大部分学生才是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甲的方法虽不是教师所倡导的主流方法,但非主流方法同样是学习主体中个体的主流方法,同样需要教师关注。鉴于个体即主体,本环节的学习可以再开放一点:探究出四边形的内角和表达式后,暂时不出示表1,而是以认领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多边形来研究其内角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他们不再拘泥于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这种思考方法,而是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或者,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甲的方案后,引导全体学生思考这一方法可不可再变化,进而让学生发现在这一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其中的四边形再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学生分别汇报,类推到任意的n边形的情况,再由学生汇总概括出示表1。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1的纵向内容,让学生总结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的思考方法,从而获得180(n-2)的表达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体和个体的关系,尊重每个个体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想法和意见,经历探究过程自我生长出正确认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二、把握好铺垫多与少的关系

有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就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自由,提示越少越好。实则不然,提示的多少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时需要教师提供较多的铺垫来帮助学生找到思路,有时只需两三句点拨,学生就能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小编先让学生观察棱长为2或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色后,把它切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切割棱长是4厘米、5厘米的正方体,得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是多少,最后让学生根据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点,比较表2中数据的特点,发现规律,并让学生通过切割棱长为6厘米、7厘米的正方体来验证发现的规律,从而得到当棱长为n(n2)时,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是8,(n-2)12,(n-2)26。像此类探究规律的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探究比较抽象的规律时,教师需要安排足够的思维铺垫,才能使学生慢慢地接近规律的本质,如果没有棱长为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情况时的探究和讨论,学生无法得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及数据的特点。那么,当棱长为n时,探究三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一句空话。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不以铺垫思维出现的多少论成败。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铺垫思维环节过少,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缺乏造成认知冲突的机会,也就无法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因此,按照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学情,决定铺垫思维环节的多少,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

三、把握好引导与思辨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教师要把握好引导和思辨的关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引导,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小编在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探究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在前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等教学中,也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有了这些知识经验基础,学生经过自己的尝试探究,是能够自己推导得到算法的,而这个过程又恰恰是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所在。因此,利用好、实施好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迁移的过程。其中,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检索、整合、构建、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解决新的问题,就是自身学习力的提升。

四、结语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要教师额外地付出多少,而是要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尽可能多的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聚焦学生的学习点,抓准学习生长点,让学生真正学会学数学、用数学,从而有效提升其学习力。

[参考文献]

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6):9-13.

陈习松.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135.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