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量一量,比一比》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二...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量一量,比一比》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2019-08-08 收藏

量一量,比一比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量一量,比一比。(教材第88、第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新知意识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

难点:选择不同的标准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课件,每组一把米尺,一个皮尺,2张练习纸和一台身高仪,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厘米或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学生尺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2:用学生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的,而要测量教室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

师: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揭示新课】

二 探究新知

1.提供情境,探索“量”的方法。

师:那么多地方都需要量一量,你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去量吗?你知道哪几种尺,给大家介绍介绍。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学生尺、米尺、软尺、卷尺……

师:你们看,这些尺虽然长得各不相同,但你能不能在它们身上找到相同的地方?不管用什么尺量,我们都需要先对准尺上的哪一个刻度?

师:今天,这4种尺吵着要来比本领,请同学们做裁判,选出你认为合适的尺量一量教室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身上某部位的长度等。

根据学生的选择,在操作中讨论,明确这4种尺在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怎么对准0刻度。

(2)操作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3)读数。

2.认识身上的“尺”。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有刻度的尺,还会选择它们来量物体的长度。有时候,我们没有带这些尺,怎么办呢?

师:我们还有“身上的尺”,你知道你的身上哪些地方有尺吗?

生:食指宽约1厘米,小指长约3厘米,一拃,一步,一庹(tuǒ)等。

师:身上尺的用处可大啦,妈妈给你裁剪裤子时可以用哪把“身上的尺”来量?课桌大概的长可以用哪把“身上的尺”来量?

提供数据并设定问题。

师: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你们能用合适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吗?

通过前面活动的测量结果,小朋友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两个小朋友并排站立,宽度大约是30+30=60(厘米)。那么20个小朋友并排站立的宽度大约就是20个30厘米相加,长度大约就是6米,和鳄鱼的身长差不多。

我们测得小朋友一庹的长度,那么几个小朋友可以拉起手来试一试,5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也是6米。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小朋友的肩宽为标准,大约20个小朋友并排站的宽度是6米;以小朋友一庹的长度为标准,5个小朋友手拉手大约是6米……

让大家多选几种事物为标准,描述一下鳄鱼的身长。

从下面的表格中再选择一种动物,用不同的方式把动物的身高或身长描述出来。

长颈鹿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50厘米

企鹅身高 1米30厘米

鲸鱼身长 26米

巨蟒身长 10米

壁虎身长 12厘米

  思考:为什么选择的标准不同,所需要的数量也不一样呢?

(选择不同的事物作为标准描述物品的长度,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在测量的时候应该统一测量的单位。测量较长物品的长度或距离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品的长度或距离用“厘米”作单位)

三 小结全课

师:同学们,关于测量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还会学习比厘米还要小或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测量。根据测量的需要,我们以后还会用到更多的测量方法,见识更多的测量工具……(课件播放: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影子测量法、远距离测量法、目测等)

【设计意图:结尾部分对测量方法作了拓展延伸,呈现了以后的学习中将会学到的一些测量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大家对测量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

认识学生尺、米尺、卷尺。

认识身上的“尺”,描述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测量活动:量课桌的长度、量步长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认识长度单位,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通过让学生用“身上的尺”来描述其他物体的长度,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连一连,看看它们大约有多高。

(考查知识点: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能力要求: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B类

回家测量几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考查知识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