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
收藏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5 、46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过程:
听算练习:
求比值:2:0.5 4:1 20:5 200:50
90:60 9:6 3:2 0.3:0.2
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训练,巩固求比值的练习,为本节课比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汇报答案时强调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新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的发现:前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后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
板书算式: 2:0.5 = 4:1 = 20:5 = 200:50 = 4
(22) :(0.52) (2010):(510)
90:60 = 9:6 = 3:2 = 0.2:0.3 = 1.5
(9010):(6010) (310):(210)
观察第一组比,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以前两个比和后两个比为例,找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添加板书,渗透格式的书写。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发现,从①到③,从①到④,从②到④等,
然后小结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观察第二组比,发现规律:方法同上。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定势,0除外这个关键点学生不会忘记,在这里只须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将这个要点突破)
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五年级下册刚刚学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约分通分都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记忆很深刻,故没在课前复习分数基本性质。)
(有直观的等式作媒介,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迁移,通过比值相等,观察比的前项后项的变化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语言的组织应该没有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这里需要学生多观察、多说,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教师补充板书,渗透化简比的格式规范)
理解概念,找出关键词。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① 8:10 =(8+10):10+10 = 18:20 ( )
② 12:16=(126):(16 4)= 2:4 ( )
③ 0.8:1=(0.810):(110)=8:10 ( )
④ 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设计意图:第一道题考察同乘这个关键词,这里是同加一个数,比值是变化的;第二个考察同一个数这个关键词,前项后项同时除的不是一个数,第一个除的是6,第二个除的是4,因此比值也是变化的;第三道题是正确的;第四道考察的是同乘和同除。此处的练习是为了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联系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刚刚学过分数、除法、比的联系,他们的性质能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二数学:06 等差数列[视频]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圆锥曲线
高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直线
桂林市2011
改善脑力的120种方法
针对性的做题 充分发挥让你的期中复习事半功倍
高二数学:07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视频]
高二数学:1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视频]
打是亲?骂是爱?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的模拟试题
数学学习方法浅谈
桂林市2010
青春期教育不该是一本糊涂账
高级中学2012
遇上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新高二数学暑假作业 试卷练习题
高二数学:13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视频]
高二数学:14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视频]
高二数学暑假作业
衡水中学2010
学好高中数学也需阅读积累
高二数学:1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视频]
大庆实验中学2010
高二数学:17 基本不等式[视频]
高一学习宝典:培养各种能力自我提高
最好的父母什么样
高二四校联合考试试卷文科数学
哈尔滨第六中学2010
高中数学其实不难
高二数学:01 正弦定理[视频]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