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9
收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 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 (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线的认识》评课稿
《面积与面积单位》听课记录
《认识百分数》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阅览室》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快乐的家园”教学案例
让数学活动成为学习数学的摇篮
让生活为数学扬帆
数学组《三角形内角和》评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体会与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评课稿
小学数学联欢会活动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小学数学实践《节约用水》活动课教案
苏教版《怎样滚得远》听课笔记
《乘法的初步认识》活动课设计
《简单的统计》教学实践
人教版数学《分数乘分数》听课反思
《小小采购员》活动课设计
《等量代换》活动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活动课设计
《认识线段》听课反思
《美丽的校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课听课反思
《平行与垂直》评课稿
《泡泡是圆的吗?》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阅览室》听课反思
《5的乘法口诀》听后感
数学组《找规律》评课记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