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3
收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小学生数学故事:数学与音乐
数学故事: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上的故事演讲稿
小学数学故事之关于《小括号》的神奇故事
小学数学趣味故事50字
0和它的数字兄弟学习故事
小学生阅读数学故事《丢番图和齐天大圣》
精选小学生数学故事《奇数和偶数》的认识
开发你的智力故事:箱子装了什么
小学生数学故事《与爱丽丝同游数学世界(一)》图文版
趣味数学《米兰芬算灯》
《阿凡提巧治坏地主》的小学数学故事
关于自然数记趣的小故事
诗词里的小学数学故事
小学生数学趣味故事《狐狸开公司》
小学生数学故事《涂色的正方体》推荐
小学生数学故事《买西瓜的学问》数学吧
《谈记数法》小学数学故事
小学生数学故事之巧用抽屉原理启发
小学生数学故事连载:巧用连比解题
来看下《伸手指说数》
小学生数学故事:失踪的正方形
小学生数学故事:重叠之美与数学
小学生数学趣味故事《视觉的迷惑》
趣味数学故事《阿凡提巧治坏地主》
数学故事之艺术家的疯狂
小学生数学故事《周总理妙用“一”字》
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故事
小学生趣味数学故事《孙悟空喝牛奶》
奇数和偶数的故事,原来这么好分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