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2
收藏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
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
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在开展活动课前,我还曾有担忧,因为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学生会太吵、太热闹,但结果比我预想中还好,大家兴趣很好,都积极合作,这应该归结于课前准备和安排吧。我觉得,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充分,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到位。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到位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试题2(苏教版)
2017数学高考各题型解法与技巧分析
初一数学《绝对值、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测试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单元达标测试题及答案(苏教版)
2017学年初中数学教研组下册工作计划
初一年级数学《近似数》同步试题(人教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试题1(苏教版)
2016-2017学年初中数学教研组下学期工作计划
初一数学寒假作业的答案(2017)
2017高考生必读:数学临场超发挥两大绝招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同步试题(苏教版)
完全平方公式的公式特征
小学一年级奥数精选题目及答案详解:数人数
小学一年级奥数精选题目及答案详解:分糖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应用题解题步骤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公式
2017年高考生必读:数学轻松提分完美计划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测试题1(苏教版)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
勾股定理的来源和历史
2017高考前10天数学冲刺:函数答题技巧
初三数学复习:等腰三角形及矩形知识点总结
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公式常规四变
初一数学定理:点、线、角和三角形内角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检测题完整版2(苏教版)
高二数学球形体积公式
中考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解题思想方法总结
2017高考生必读:数学重点考查四种能力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