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
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再通过合情推理,推算出时间可能是多少。教材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让学生在经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结论,发现数学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检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这是老师周一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你们猜一猜在这些时间里老师分别在干什么?
2.唤醒已有经验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习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2.归纳推理思路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
(2)小组讨论:推测“踢球可能在什么时间”的关键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4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6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3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1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教案设计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7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5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2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小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