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有效探索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论文 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有效探索

2019-07-09 收藏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设计各种符合学生具有创新、科学合理的质疑,并且要结合实际,创设使学生对质疑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纵观我校仍有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陈旧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强调统一、共性、规范和服从。这样使得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心理品质尚稚嫩的儿童,或多或少地局限于模仿、同化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他人设计的步骤和模式,无形地阻碍、甚至窒息了他们本应有的数学创造潜能的发挥;再加上仍以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现状,使得部分教师单一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处于紧张的状态,不能很好的去探究知识、思考问题,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潜在地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种种现状引人深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新标准的主要阵地,以下联系目前教学现状,结合“纲要”精神,尝试改善学习方式,以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之目的,谈谈我们的探索和体会。

(一)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学不简单是把外面的知识装进儿童的头脑中,而是首先要看学习者头脑中已经有什么,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而预习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途径,是有效探索的基石。学生预习又称课前自学,这是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建构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通过预习,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探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课堂上就可以集中精力对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弄不清楚的难点进行质疑,进行有效学习。作为教师不只是把新知识表述清楚、告诉学生,而是要探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新能力。因而在教学预设中要针对教材,联系学生知识水准,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对本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2)为理解新知识他们还要知道些什么?(3)如何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相关知识?(4)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5)利用何种最佳方式,促使学生自己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等。建构教学原则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当然,学生的独立探索意味着有甘甜、有困惑、更有挫折,但对学生来说,这是有价值的自主探索。

本人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有三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分得多少块月饼?这是学生刚接触分数的意义后出现的一个例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探索的:”要知道每个小朋友应得多少块月饼,必须知道共有几块月饼和几个小朋友,题中两个条件都已具备,算式应该是3÷4=3/4(块)。我却认为另种方法更好理解:先求出一个月饼中每个小朋友应分得多少1÷4=1/4(块),一个月饼中每个小朋友是1/4块,那么三个月饼就是3个1/4块,算式是1/4×3=3/4(块)”。当时这个孩子还说了一句话,他说:“虽然我这种方法有点儿笨,但我研究出来的方法比课本上的方法容易理解”。很明显,这个学生的思维方法不但不笨,而且思维超前,把没有讲到的分数乘法的意义也进行了探索,探究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他不唯课本的叛逆精神值得发扬。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放手课堂,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并非简单的小组讨论。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根据教学班级情况划分小组,一般4—6人一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生个性尽量平均分配。其次,赋予每个小组成员固定的职责。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全组的总体安排,,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任务,有自己必须做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定期交换分工,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否则将会损坏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起到主导作用,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了解小组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分两步进行,(1)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交流。

小组成员是异质的,针对独立探求中出现的不同思路、不同见解、不同疑点和问题,是探索思考的过程,小组成员共享,形成共识,使一些学困生也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新途径。(2)集体合作学习,放手课堂,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时机。小组合作学习空间有限,为了最大限度扩大学生视野,广泛交流学习共同体探索的信息和小组成果,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知识横向综合、纵向贯通、增强互补优势,共享创新成果,可以安排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逐个登台发表本组见解。现列举一个案例:

天津到济南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時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甲生: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标出各条件,边讲边板书:

解设慢车速度为x千米/ 小时。

79×3+3x=357 x=40

师:该生讲法好在什么地方?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乙生:他线段图清楚,标出了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丙生:他没有标出相遇的地方,另外还没有写出关系式。

师:对,能够指出好的地方,说明你与该生同步,也有此方面的能力,你又能指出他所存在的不足,这也说明你又超越了该生。大家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样以来,课堂沸腾了,黑板上一下子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1)357÷3-79;(2)(357-79×3)÷3;(3)总千米数-快车路程=慢车路程,357-79×3=3x;(4)(快车速度+慢车速度)×时间=总路程,(79+x)×3=357;(5)快车路程+慢车路程=总路程79×3+3x=357;(6)总路程-慢车路程=快车路程357-3x=79×3;(7)(总路程-慢车路程)÷相遇时间=快车速度(357-3x)÷3=79(8)总路程÷(快车速度+慢车速度)=相遇时间357÷(79+x)=3…结果使例题中的一种解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互动、动脑思考方法达十种之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正确答案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成就感”,有力的验证了建构学说“学习是造血,而不是输血”的观点。把教学舞台让给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参与度,使学生在愉悦、畅快的环境中相互完善,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让给学生,扭转了教师教的辛苦和学生学得痛苦的局面,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三)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师布置作业:回到家后,估测一下你家的房有多高?你家种的树有多高?以及你身边熟悉的东西的高度。并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估测的准不准?第二天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浩鑫说他家的树大约有2米高,帅龙说他家的树大约高20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看一看,比较一下大树与刚种下的小树的高度确实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虽然都是树,但实际高度却不大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四)注重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发展思维

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含义后,给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是量长方形的长、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长+宽)×2、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的长顺序相加,这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真正地将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五)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的知识最终要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课堂教学中除知识本身深化外,更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知识深化灵活应用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力求达到知识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的目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