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第九届数学专家课”有感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听“第九届数学专家课”...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听“第九届...

听“第九届数学专家课”有感

2019-07-04 收藏

2019年4月13日、14日两天我在郑州大学南校区的体育馆有幸聆听了徐长青、华应龙、刘松等老师的课,错过了余正强、顾志能老师的课很是可惜。但是我想我还是有机会再听他们的课的。

同一节课,不同的名家来上,上出来的课也是不同味的,更何况,不是同一节课呢?但是名家就是名家,我的感触是:

1. 课程资源的整合很重要。听他们的课,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在这一节课中渗透了之后要讲的和此内容相关的很多点,如徐长青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易混淆的不易理解的比较难的知识点老师是一一无形中渗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总结感受,就单位“1”和整体是我们在教学中总容易弄错弄混的地方,老师也在无形中给孩子们渗透:分的东西先有一个到多个,颠覆学生狭隘的认识,为后边的六年级的解决应用题准确的找单位“1”打下基础;一节分数,还渗透了之后要学习的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刘松老师《倍的认识》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挑战极限,使用二年级孩子上课,从简单的一朵黄花和一朵红花,到六朵,到12朵等等,让孩子们再变换中感受着什么是“倍”,同时渗透着“比”,为以后倍和比的关系打好基础。同时习题的解决采取逆向思维方式,给12多花,涂颜色,满足什么情况,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创新解决。

所以,我的感触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备课就是备这一课时,这一课时我要讲什么,孩子们要会什么就行了,其他的什么时候讲我什么时候再备,不是我教的年级的就更别提备课了。所以我们何来整合课程之说?我们又怎么会做到拿教材熟记于心呢?

我们关注的是点,专家们关注的是体,中间的差别可想而知。

2. 课堂上的人情关怀以及尊重。不管是徐老师上课还是华老师上课,首先要记着班上几个孩子的名字,哪怕你回答问题我叫不出来,走到你旁边再问一下,我才点你的名字让你回答问题;刘老师总是孩子,您来;宝贝,您来!宝贝,您真棒!徐老师上课时提问一名孩子,孩子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扶着他的头,说:“孩子,来,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需要你的尊重。”随即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这节课没有一名孩子坐着回答问题。华老师上课时教具“无意”(实属老师有意创设,但不是为了显示老师对么尊重孩子们)掉在地上,小正方体散落了一地,有孩子赶紧帮老师捡拾,老师也弯下腰和孩子们一起捡,边捡边说:“对不起,孩子们。”“谢谢你,孩子,老师太感谢你啦!”刘老师则对孩子们说:“孩子,您真会思考,来,请坐。”这些,老师们做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们自然之道该如何对待老师了。

我们平时,对于熟悉的孩子也是“你来”,借班上课的时候总是给自己找个不点孩子名字的理由:“我们是第一次见面,老师叫不出来你的名字,所以……”。我们没有真正做到对孩子对孩子生命的尊重。

3. 课堂上随时随地的无形的或者有形的德育教育和方法指导。

华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得之组长是老师任命的时候,说:“那咱们那样,咱们小组推选,推选出来当组长。”推选出组长之后,老师说:“你知道组长是要干什么吗?”引导孩子们明确组长的职责。在上课过程中,一个小组拼摆正方体成功,一个小组没有,华老师让成功的小组交流成功地经验——成功的小组是组长分好工,一个人负责一种情况的正方体,然后需要什么谁往上边放什么。华老师即使称赞他们这样人人分工明确,组长很有方法,小组成员之间配合很密切;失败的小组长说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有争执,他说这样放,他说那样放,大家意见不统一,以至于耽误时间。组长反思是自己领导无方,和胜利组一比较,就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华老师又及时鼓励他们不要气馁,稀缺这次教训,在下次活动中争取获胜。刘松老师也是及时捕捉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表扬孩子们坐的端着,腰杆笔直;当他让孩子们安静孩子们还是议论纷纷事时,刘老师说:“孩子们我们是要遵守规则的呀,一些规则一旦破坏了很不好哦。”学生们立马就安静下来的。如果他让学生安静,学生立马安静下来了,他会说:“孩子们真懂规矩。”孩子们练习中出现问题,刘老师及时纠正指导,说:“来,孩子,咱们这样。”温情地批评,和蔼又严肃。

我在平时总是感觉课堂就是课堂,对孩子们教育的太多,耽误上课,总是利用班会时间给孩子们进行专门的思想教育。殊不知根据孩子们的遗忘规律以及“反调节理论”,每周一次的教育其实等于没有教育。

我们的教育随时随地,课堂也是。

叶澜教授说: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既是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一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幸福。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