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老师,请不要“揠苗助长”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听课反思 老师,请不要...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听课反思 ...

听课反思 老师,请不要“揠苗助长”

2019-07-04 收藏

《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如果让二年级的孩子来学习会怎么样呢?

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我有幸听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老师给二年级学生讲的这一节课。说实话,起初我挺佩服这两位老师的胆量,觉得她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挑战,精神可嘉。可当我听完他们的课,心里挺为他们叫苦的——

这课上的太尴尬了!

【片段1】

师:孩子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呢?你会列出算式吗?

生:算式是1÷2。

师:结果是多少呢,孩子们?

生:结果没法用数字表示,老师。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半个。

师:请在答题纸上表示出半个。

结果孩子们在答题纸上写了“半个”两个字。

【片段2】

师:孩子们,你还能举例子来说明1/2吗?

生:把一个西瓜分成两份,就是1/2。

师: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就是1/2。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

学生纷纷摇头,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圆其说。

【片段3】

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后,问:老师在写1/2的时候,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呢?

生:老师,你先写了1,又写了2。

师:你们再想想。

生:老师先写了分子1,又写了分母2。

这两节课,我不说教师准备的充分与否,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完美与否,单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失败的。一节课将近有70%的孩子都不能准确说出几分之一的意义,也不能准确说出分母、分子、分数线所表示的意思,就连分数的写法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这样的课,不仅教师上的苦,就是孩子们也学的苦啊。

“苦”来自哪里?苦来自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

有的老师认为,二年级下期的孩子和三年级上期的孩子从年龄上来说不就差半岁吗?他们在认知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让二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二年级下期的孩子,对数的认识,快的话才刚刚认识到万以内的数,慢的还停留在百以内数的认识上。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上接触多的都是整数,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可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些小数,而知道分数的孩子那可谓是少之又少了。从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角度来看,要让他们把对数的认识从整数范围一下子扩展到分数,跨度过大。

其次,《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熟练掌握除法以后进行教学的。二年级下期的孩子才刚刚接触除法,刚刚建立起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等概念。这时候教师突然告诉他们“当被除数小于除数时,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这和他们认识的除法太不一样了。通俗点说,当教师给孩子们揭示几分之一这个概念后,孩子们的大脑里就有两个小人在不停的打架,一个小人是商和余数,另一个小人是分数。孩子们会很纠结、很矛盾,很难理解在除法中被除数怎么还可以小于除数?!在他们的印象中被除数一直都是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也很难理解除法算式的结果用分数表示,除法的结果他们一直都是用商和余数来表示的呀。短时间内,让他们的认知从“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果有剩余,就用余数来表示”这一认知模式里跳出来,重新建立起新的认知难以完成。

我们经常说“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教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印刷的教材肯定是经过很多专家论证过的。他们既然把《认识几分之一》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实施教学,那自有他的道理。作为师者,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实施教学,千万不要把学生当试验品,不要轻易地把高年级的知识内容给低年级的孩子来学习,不要做揠苗助长的傻事。因为一节失败的课,对教师而言不过是一个教训,但对学生而言,那就是一种不尊重,一种浪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