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收藏
今天当我们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时候,我们出示这样的例题: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外出游玩,准备了一箱24瓶矿泉水,外面还有9瓶,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生:整箱的比外面的9瓶多多少瓶?
师:这两位同学都非常善于思考,能够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要解决用加法做的问题,你认为该选择哪个问题更合适呢?
生:选择第一个,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师:你是一个辨别能力非常强的孩子,那么我们怎么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认真想一想。
生:24+9=
师:请大家思考24+9我们又该如何计算呢?
生:我们可以把9分成6和3,先用24的4+6=10,再用20+10=30,然后再用30+3=33.
师:这个同学的思考非常有价值,那么如何才能算得更快,谁还有好方法。
生:老师,我想可以直接用24+6=30,然后再用30+3=33
师:这样计算比刚才更快一些。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算24+6=30,再算30+3=33.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凑十法,那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呢?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
生:我想到了可以先把个位上的4和9加起来,等于13,然后再用20+13=33。
师:请大家认真梳理这个思维过程,如果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能先来圈一圈,再来算一算吗?
生:如果我先算4+9=13,那么我就先圈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这样合起来就是13根,然后再用13和前面的20合起来是33根。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谁还有不同的圈法。你的想法,都可以从你的圈法中体现出来。
生:我先算24+6=30,然后再用30+3=33(根)
师:那么你的这种想法该怎样去圈呢?
生:我可以把右面的9根分成6和3,先把24和6圈起来是30根,然后再用30+3=33(根)。
师:对,不同的思考过程,可以用不同的圈法。
课堂上,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之后,老师往往就会自我感觉学生学得非常好,感觉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都掌握得很好了,这时候老师有点自鸣得意。但是当学生真正练习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却和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反而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思路和圈的方法不一致。还有学生根本就弄不懂该怎么去圈。这时候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会说,反而不会动手圈呢?是学生没有听明白,还是学生根本就不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之中,我想是不是这节课缺少了学生动手做的环节,才导致学生出现了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做的后果。
从这次实践中我认识到了,课堂上特别是数学课堂,只让学生说,或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只是个别学生在思考,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其他学生并没有走心,学习并不深入。如果让学生深入学习,还需要深入到全班学生都去实践。只有人人都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这个环节让我认识到了一年级还要加强动手操作环节,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进位加法,如果能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入,学生的直观思维就会更加强烈,那么从直观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就会少走一段弯路,让学生从练习中逐步琢磨才能掌握更加牢固这种思考过程。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而讨论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面对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想法是学生交流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的思维才能在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得以激发和互补,对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表达、倾听与比较中,逐步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的整理复习》说课稿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说课稿
《小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
《循环小数》说课稿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8、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可能性》说课稿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
《分数的乘法》说课稿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分数除法》课堂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
《笔算乘法》说课稿
《角的分类和画法》说课稿
《1亿有多大》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
《乘数是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说课稿
《圆的周长》说课稿
二年级《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说课稿
“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图形》教学反思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