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收藏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单元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目标 1、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件1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课件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课件5
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件2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件6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件7
命题的四种形式课件
函数、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件11
矩阵的概念复习课件3
矩阵的概念复习课件2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课件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件1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件5
椭圆的几何性质课件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件9
圆锥曲线与方程复习课件8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课件3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课件9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件4
函数的简单性质课件1
平行关系的性质课件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课件8
函数、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件14
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件4
圆锥曲线综合课件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课件
函数的应用复习课件3
函数、导数及其应用复习课件13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复习课件4
推理与证明复习课件6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