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收藏
一、统计图的分类及点
(1)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作用: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拆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作用: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作用: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反映数据(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某一项目在某一时间内的数据(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比较
相同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不同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定义不同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求法不同
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
3、个数不同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4、呈现不同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它不是数据中的原始数据。
中位数:是一个不完全“虚拟”的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排序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此时的中位数就是一个虚拟的数。
众 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 ,它是真实存在的。
教师感想随笔:不以成绩论学生
小学老师四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小学数学磨课反思文章
小学数学课集体备课心得体会感悟篇
推荐听课随感——真诚简约,灵动演绎
2015小学数学培训随笔感悟
小学数学第二次集中培训反思(体会和建议)
让学生主动地走近概念本质——赏施银燕老师《负数的认识》有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一
教师课后随笔《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2015届新教师第一次培训感悟心得
小学数学毕业班小升初冲刺总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期数学培优补差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随笔:六年级抓不变量解题策略例谈
过一种阅读的生活——读《教师的20项修炼》有感
小学数学课堂《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真课堂》随笔
2014届教师最新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读《教师的20项修炼》有感
师德师风学习随感
听课随感——数与形
小学老师三月份教学工作反思
数学课堂的平实之美——听《用字母表示数》有感
小学数学随笔浙派名师听课有感
数学与儿童的相遇——俞正强老师《平均数》一课赏析
新教师第三期培训反思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学反思
数学吧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课段复习总结
观摩课《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二)》听课反思
快乐之“加减乘除”——读《激励教师的80篇心灵美文》之随笔
小学一年级数学随笔谈认识东南西北--用太阳做例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